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魔都格调

分享

“涂黑脸”:西方流行文化中,白人扮演黑人的历史

凤凰文化 2018-03-14 10:44:06

  当“涂黑脸”遭遇新语境

  民权运动之后,种族隔离废除,黑人艺术家也获得更多施展身手的机会,“涂黑脸”也自此淡出公众视野。“黑人权力” (Black Power)运动如火如荼的1970年代前期,激进派黑人导演Melvin Van Peebles 先锋性地在电影中引入了“涂白脸”的黑人角色。他的《西瓜人》(Watermelon Man)讲述了一个充满种族偏见的白人(由黑人演员Godfrey Cambridge 扮演),一朝醒来变成黑人的荒诞故事。他不仅需要适应自己的新肤色,还需要适应家庭、同事及社会对黑人的差别待遇。电影延续了爵士-放克音乐家Herbie Hancock 同名曲目中对“西瓜人”这一有关黑人的刻板印象的颠覆。而“涂白脸”也反转了“涂黑脸”的结构,质疑了“白”的合法性,让“黑”成为正常的标准。

  然而,硕果累累的民权运动真的完全改写了种族不平等的历史吗?源自奴隶制种族主义结构的“涂黑脸”真的就此消失吗?斯派克·李2000年的电影《哄骗》(Bamboozled)似乎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哄骗》讲述了电视台的黑人高管为了推出成功的节目,让两个年轻而贫困的黑人街头艺人“涂黑脸”,重现黑脸滑稽剧团演出盛况的故事。《哄骗》因重现了“政治不正确”的黑脸滑稽剧团演出而饱受争议。但斯派克·李的“黑脸”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反映了即使是黑人创作、黑人演出的作品,也可能带有种族主义的痕迹。影片反思了黑人导演和黑人演员在娱乐产业依旧缺乏自主性——或者说自主地给自己涂上黑脸,代入刻版形象,来获取实利的现象。

  当代美国主流文艺界为了反歧视所做出的努力,体现在选角时对黑人演员的重用和选片时对黑人历史的尊重。百老汇的经典剧目近年来积极招募黑人做主演。著名音乐剧《汉密尔顿》采用了全非裔的演员班子来扮演美国开国元勋,重新想象由奴隶制支撑的美国建国瞬间。2016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在一个世纪后重审并改写格里菲斯的同名电影,讲述了黑奴Nat Turner领导奴隶发动叛乱的历史。2018年刚上映的《黑豹》(Black Panther)成为了第一部主要角色和演员均为黑人的漫威超级英雄电影,广受好评。

  然而,“涂黑脸”至今仍以不同形式出现,有的更明目张胆地重演白人至上的种族暴力幻想。阿拉巴马州奥本大学的一个兄弟会曾于2001年在派对中上演3K党私刑绞死黑人(由涂黑脸的白人兄弟会成员扮演),导致两位学生被学校开除,该兄弟会被其全国总部解散。但这样的事情触碰的是美国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即言论自由、创作自由的边界在哪?仇恨言论或者歧视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多大程度上应该受到法律保护?

  当类似的事情出现在国外,事情便更为复杂。2016年,圣彼得堡的俄国政府部门员工在办公室的化妆派对中上演了一幕“吊死黑人”的闹剧。一名员工穿上连体工装,涂黑脸扮演被绞死的黑人。另外一名员工把照片发到社交平台Instagram 后,引发网民的强烈抗议。虽然她抗议说他们仅仅是在模仿美国老电影、重演美国历史,但最后仍迫于舆论压力删除了自己所有的社交媒体账户。重演私刑的事件并没有对任何人造成人身伤害,而针对黑人的私刑客观来说也的确是美国历史的一部分,但这段历史对美国黑人来说却是极端残暴和屈辱的。私刑盛行的时候,白人至上主义者曾把处死黑人的照片做成明信片来收藏。这些照片中,聚众庆祝黑人被绞死的白人小镇居民,也常常露出欢笑,毫不在意地把执行私刑当作公众娱乐。

  那并无明显种族主义色彩的“涂黑脸”行为,现在是否就可以被大众接受呢?荷兰的圣诞节传统中,卷发红唇的“黑彼得”是圣尼古拉斯(圣诞老人)的助手,负责给小朋友派送糖果。有说法认为“黑彼得”是圣尼古拉斯从西班牙带来的摩尔人奴仆,也有说法认为“黑彼得”仅仅是在钻进烟囱的时候弄黑了脸。随着荷兰的人口组成更为多元,荷兰的少数族裔开始质疑“黑彼得”的种族暗示,认为这一传统指涉了荷兰殖民和奴隶贸易的历史,并对非裔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不少城市开始反思并着手改革“黑彼得”的形象,比如去掉假发和唇妆,并把黑脸改成黑色条纹,来表示这并不是他原有的肤色,而是烟灰。针对“黑彼得”的问题,联合国的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也曾于2015年发表报告,指出“不能以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为由合理化歧视行为和刻版印象”,并建议荷兰应“平衡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2018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