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魔都格调

分享

画民间版老房子地图,寻“老房子里的故事”

东方网 2018-08-02 09:57:11

  感觉到时间紧迫,每到节假日,吴飞鹏就有意识地去探访一些老房子。最开始,他常去仍住在石库门房子里的儿时朋友家串门聊天,夏天时一起在石库门房子的晒台上纳凉、聊天,享受那份久违的亲切感。后来,他尝试着走进一些并不熟悉的老房子,尽量找到更多的老人,请他们讲讲与老房子有关的故事。

  吴飞鹏说,修建于1949年以前的房子,都是他探访的目标。这些房子里,有别墅式的花园洋房,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石库门或联排新里,也有今天的上海大厦、上海市妇女用品商店这样的公寓,每一幢老房子里都曾有过几代人的故事。

  “并不是所有老房子都是保护性历史建筑,很多当年的老房子现在看起来很普通,也没有太多知名度,住在里面的居民可能并不了解这些房子,所以我还需要做许多求证工作。”吴飞鹏说,为了将一些老人讲述的与老房子有关的零星材料拼接起来,得出一段相对完整的口述实录历史,他经常去档案馆、图书馆查资料。积累的材料越来越多,吴飞鹏的身边开始聚集起一批同样喜爱老房子的“粉丝”。

  三年拍16万张老房子照片

  除了有名的名人故居和优秀历史建筑,还有些老房子藏在弄堂深处、隐匿深宅大院,吴飞鹏就设法从周边高楼取景。

  尽管对老房子的喜爱从未中断,但当时吴飞鹏工作很忙,“老房子”对于他只能是业余爱好。直到2011年的一场大病,令经历了生死的吴飞鹏彻底想通,毅然辞职。

  2015年开始,他全身心投入,四处走访上海的老房子。一年365天,除了出门旅行和特别恶劣的天气,他几乎都在外面跑。

  “初期差不多每天走两万步,先熟悉各条马路,边走边画地图、记门牌,还要拍照片,回来再把门牌号和照片一个个对照起来看,为画地图做准备。”吴飞鹏说,因为年少时有过一些美术基础,他也会把遇到的老房子画下来,大致的轮廓、门窗、烟囱这些,是他勾勒的主要元素。

  寻访老房子的三年里,吴飞鹏拍了16万张照片。许多马路和老房子还不止跑一次,刮风、下雨、甚至是下雪时,他都在寻访,也因此留下不同天气背景下老房子的各种照片。为了写一本法国建筑师赉安相关的书籍,吴飞鹏还在赉安设计的建筑最集中的高安路上来来回回跑了15趟。

  除了已经颇有名气的名人故居和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还有些老房子藏在弄堂深处,或隐匿在深宅大院内,外面根本看不到,吴飞鹏会设法登上周边高楼找角度拍照。“高楼门口一般都有保安,不容易进。有时候我得打点一下保安才进得去,偶尔也会有热心的保安带我去适合的地方拍照。更多的时候是我偷偷溜进高楼里。”为了搜集到尽可能多的老房子资料,颇有“老克勒”派头的吴飞鹏有时对自身形象并不顾惜。

  就这样,一条接着一条地“扫街”,吴飞鹏走遍上海大街小巷,探访了5000余幢老房子。现在,他随便看看一座建筑的外观,就能说出房子是英式还是法式风格;看看房子里的砖头,能讲出建筑落成的时代。记录着他辛勤付出的,则是一幅民间版的老房子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近千座老房子的门牌号和旧称。因为他还在继续探访,这幅老房子地图仍在不断更新中。此外,三联书店也为吴飞鹏出过一本名为《漫步上海老房子》的书,书中精选了17条老房子徒步路线,涉及400多幢风格各异的老房子。遗憾的是,书稿中对老房子展开叙述的6万多字被删掉,只剩下老房子照片和最基本的介绍信息。

  在吴飞鹏看来,建筑是城市凝固的音乐,传承着一种文化,当很多东西消失不见的时候,建筑却可以留下来,记录当年人们走过的那段历程。他希望为所有上海的老房子建一部档案:它们坐落在哪里、里面曾有谁居住过、发生过怎样的故事……这本身就是一部丰富的历史书。

  没有建筑就很难挖掘故事

  绝不能随便拆除。没有了建筑,就没有人再愿意去挖掘建筑里面曾经发生的故事,历史也就断了。

  因为集中暴走,吴飞鹏得了跟腱炎,一度疼到不能下地。治疗加休息足足一年多才慢慢恢复,但已不再适合长途步行。

  最令他牵挂的,是他编著的名为《漫步上海》的老房子地图,至今还只是一幅纯粹的民间版地图,找不到正式出版机会。为了把重要的老房子都记录到地图上,吴飞鹏绘制的地图有时不得不将某条马路“拉长”,好把信息都标注上去。但也正因为这样的操作,他的老房子地图在地图专业人士眼中是“不合格”的,因为比例不对。

  正因为这幅地图,让一名远在美国的上海老人找到自己曾经居住过的老房子。这位老人指着地图上的标注,向朋友们说起自己的前半生就在这幢老房子里度过,讲到动情处泪如雨下;也有人在地图上发现,原来自己就住在建筑大师设计的房子隔壁,生出许多自豪感……这些反馈通过微博、微信和朋友们的讲述呈现在吴飞鹏面前,令他更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在对老房子持续关注的过程中,吴飞鹏认识了诸多同道者。他说,上海民间的老房子爱好者很多,过去的十几年里,他们几乎把上海城内所有的历史建筑全部进行了归纳梳理。这些民间爱好者的理论水平可能及不上专业的学者和教授,但他们对老房子的考察可能更深入,看到的东西也不太一样。哪个地方要拆了,老房子爱好者只要一听坐标就知道在哪里,也知道有哪些建筑需要保护。为了将这群人聚到一起,为老房子保护发挥更大作用,六月底,吴飞鹏发起上海老房子俱乐部,并吸纳了首批260人的老房子“铁粉”,还有100多人处于外围的“待加入”状态。

  活跃在老房子俱乐部的这批人,背景各不相同。他们中有些人来自建筑专业,有些是企业的主管、老板,也有一些从事艺术方面的工作,仅仅是因为对老房子的共同爱好走到了一起。现在,老房子俱乐部260人的微信群内,成员都十分活跃,发老房子照片、考证资料、讨论如何保护,有时一天的刷屏信息可以超过2万条。

  有了俱乐部,吴飞鹏和理事会的成员们希望借助干货满满的讲座和各种徒步活动,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上海这座城市里的老建筑。他也希望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能融合到老房子俱乐部这样的民间组织里来,在技术、观点、理论和档案考证上给予支持,做民间组织的引领者,从而更好地互通互融。另外,包括画家、音乐家等在内的艺术家如果能更多地关注建筑保护,也将是老房子的福音。

  吴飞鹏说,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曾举办过一次“上海外滩建筑变迁油画展”,云集了80多位画家的一百多幅外滩建筑油画作品。这些作品有些是多年前绘制的,像摄影一样留下了当年的建筑色彩和风貌。想象一下,时隔多年以后,别人再去拍摄,或者再去描绘这些建筑,可能颜色、细节又有变化,有些被抹去,有些又被增加了。而关心建筑、喜欢建筑的人们会按图索骥,寻找不同、展开讨论,他希望这些争议、话题永远保留下去。“城市固然要现代化,但老的一定要保护,绝对不能再随便拆除。没有了建筑,就没有人再愿意去挖掘建筑里面曾经发生的故事,历史也就断了。”

  现在,除了继续画完民间版的老房子地图,吴飞鹏的最大心愿,是让上海老房子俱乐部保持活跃度,让这种对老房子的探索可以在年轻人手中延续下去,为上海留住更多的记忆。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