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洋场风情

分享

逾八旬高龄旧上海市图书馆修缮重生 本月底开放

东方网 2018-09-28 09:44:11

  ①80多岁高龄的旧上海市图书馆即将作为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在本月底试运营。②图书馆二楼原物修复的“孔雀门”——仿照孔雀仪态制作的金属镂空门。③整个图书馆书架、座椅都采用深色实木,像是从老照片里拷贝而来。均本报记者叶辰亮摄制图:冯晓瑜

  历经三年多的修缮扩建,80多岁高龄的旧上海市图书馆即将作为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在本月底投入试开放。早在开门迎客之前,新图书馆就已成为“网红”——这座建筑太特别了,它收藏的不仅是图书,还有上海近代市政的历史记忆。

  80年前的“潮”建筑

  80年前如果有网络,旧上海市图书馆一定是“网红”。

  这是一座安置在古城楼式建筑内的图书馆。黄色琉璃瓦覆顶,外有飞檐斗拱,内有梁枋藻井。远观是中国传统建筑,实则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楼内空间的设计在当时非常“现代”——卫生、消防、电梯设备一应俱全。

  图书馆楼高两层,一楼门厅铺设红缸砖地坪,砖红色本就低调,几十年的步履摩挲像是额外给它们覆上了一层灰色滤镜。馆员黄怡介绍,这些十几厘米见方的小砖块在修缮时一一拆除,清洗修复后重新铺贴。原来的建筑地下铺设有暖气管道,为了最大化利用空间,新馆加装的空调、消防管道也还是铺在地下。施工时,每一块砖都被编号、拍照,管道铺设完工后再归复原位,分毫不差。

  二楼中厅是过去的目录室——以前图书馆内藏书全部闭架陈列,读者借阅时,先在目录室查找自己想要的书目,告知工作人员,再由工作人员取出。这个空间有别于中国传统厅堂,而是借鉴西方建筑设计了顶部采光天窗,天窗之下架设彩绘梁枋,屋内光线通透,抬头之际,小格窗框外的风景也别有韵致。天窗在中国的普及远在几十年以后,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引进西方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的那批建筑之一,这座图书馆在当年不可谓不“潮”。

  近代市政文献收藏是特色

  上世纪三十年代,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在江湾地区划地7000亩,规划设计全套市政设施,作为新的市中心区域抗衡租界,这就是著名的“大上海计划”。从1929年划定“新市区”到抗战前夕,由董大酉领衔设计的一批新式建筑拔地而起,包括旧上海市政府大楼、旧上海市图书馆、旧上海市博物馆、旧上海市医院、旧上海市体育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中国航空协会会所及陈列馆等。

  由于经费不足,设计规划没能全部实现,旧上海市图书馆只建成了规划体量的近一半便投入使用。1937年8月,日本侵华战火燃烧到上海,图书馆被迫关闭。抗战结束后,这里又被用作同济中学校舍,直到2007年学校搬迁。

  如今图书馆二楼专设“上海近代市政文献主题馆”,以历史文献、建筑模型、全息投影等方式立体展示当年的市政图景。市政中心区域鸟瞰图是个规整十字,中轴线上的市政府大楼坐北朝南,图书馆和博物馆分立西、东两翼,彼此对望。杨浦区是中国近代市政发源地,因此,有关近代市政的文献将是杨浦区图书馆新馆馆藏的一大特色。

  时光迁延、世事辗转,当年大部分建筑已经挪作他用:旧上海市政府大楼现为上海体育学院的办公楼,旧上海市博物馆用于长海医院影像楼,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旧址则是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的所在。但旧上海市图书馆和旧上海市体育场沿用了原有功能,后者就是如今的江湾体育场。

  建筑内外,藏着许多新旧难辨的细节

  旧上海市图书馆大楼在1994年被列为优秀历史建筑,2004年成为杨浦区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划入江湾历史风貌保护区。老建筑修缮秉持“修旧如旧”原则,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属于旧上海市图书馆的部分占近4000平方米,如今建筑内外藏着许多新旧难辨的细节。

  新造建筑与老建筑风格高度统一,整个图书馆的书架、座椅都采用深色实木,像是从老照片里拷贝而来。

  老建筑的藻井彩画曾经被人粉刷涂盖,修缮时候作了复原处理。在一次现场勘查中,大家意外发现一楼壁龛顶部留有两块保存度极高的彩画,于是采用专业罩面漆保护工序,最大限度保存彩画原有样貌。观摩比对新旧两处彩画是参观这个图书馆的一大乐趣。

  老建筑的一楼和二楼各有一扇“孔雀门”——仿照孔雀仪态制作的金属镂空门。两扇门乍看毫无差别,事实上二楼是原物修复,一楼是全新的仿制品,二楼旧门为纯手工打造,用铆钉链接,修复人员进行了基底防护和除锈刷漆。一楼新门则是直接锻打热弯成型,用焊接技术取代了铆钉。

  据悉,杨浦区图书馆新馆空间设计以“支持学习中心”为核心理念,规划了文献借阅、数字服务、展览展示、主题活动等四个基本功能区,并且通过多种技术和服务的创新手段提供多元文化服务。更多细节,只待新馆开放。

  记者手记

  我们开始懂得珍视时光之赠与

  旧上海市图书馆建成面积仅有不到4000平方米。80多年前的宏伟设计,放到今天的建筑丛林里,完全没有可能以“大”取胜。但它静静地坐落在恒仁路 128号,自带古朴而稳重的气场,让靠近的人不自觉地生出仰望之心。

  大部分人如我都不是建筑专业行家,只觉得这座老楼的采光、通风、卫生、消防等实用功能设计相当现代,形态和细节又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美感,建筑师把他们当年理解的“中西结合”画入图纸,装进每个门洞和窗格。用今天的眼光看当年的“潮”,像是在玩时间的魔法。

  老建筑一楼门厅的红缸砖地坪并不显眼,经过馆员特意提醒,我才注意到,它们好看、低调,毫不掩饰几十年步履摩挲的痕迹。这些砖块在修缮时曾被拆除,一块块编号、拍照,清洗之后归复原位。它们让我想起德国德累斯顿圣母大教堂的重建:圣母大教堂在二战中被炸毁,德国统一之后启动重建。严谨的德国人从废墟中发掘出7000多块旧石块,挑选出3000多块重新使用,他们仔细测算、比对这些石块原来的位置并将其一一归位。我仍然记得自己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时的震撼,那种近乎严苛的对待建筑和历史的态度,显得既迷人又遥远。

  但在今天的上海,我们已在越来越多的老建筑修复案例中听闻和感受到类似的追求,这是我们开始懂得珍视时光之赠与的证明。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