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宝库藏品

分享
海派文化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有三件镇馆之宝

新民网 2019-06-03 09:34:24

  在上海建银行博物馆的想法,于1998年开始实施。现任馆长黄沂海讲述了博物馆由来的故事,感叹道:“还好及时收集抢救了那么多独一无二的老物件,使它们免于被当成废铜烂铁而散失的命运。再晚一点建银行博物馆,保存历史的难度就大了。”

  已卸任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的姜建清,1998年时任工行上海市分行行长。在海外考察时,姜建清见过为数不少的银行博物馆和展示馆,他深有触动,觉得应该肩负起一份历史的责任。1998年6月,工行决定筹建银行博物馆,在行业内率先展开保护和抢救金融文物的行动,继往开来传承金融文化,激励奉公敬业、励精图治的精神。

  银行工作证

  上下一心,一场全行员工参与的“历史保卫战”打响了。仓库里的印章凭证等旧物,因装修即将废弃的橱柜和铁门,工行基层员工都会长个心眼,问问银行博物馆是否需要,还真收到了大量的宝贝。许多白发苍苍的离退休干部热心献计献策,捐献出自己珍藏多年的银行物品。“即使有些珍贵的史料丢失了,但是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我们都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寻找它。”

  抢救历史

  虹口区的公平路储蓄所面临搬迁,从带栅栏的柜台,到桌椅凭证,甚至连地板都被撬起,全部打包到银行博物馆还原,根本不需做旧,原汁原味再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场景。南京西路网点装修,存放凭证的大杂物柜等待处理,马上来问要不要。“要,当然要。”灯管一装,成了展品陈列柜,别有味道。

  ▲ 公平路储蓄所场景

  连拆下的两道铁门,也和过去的金库大门一起,变身大厅里“弹眼落睛”的展品。黄沂海馆长介绍说,银行的规矩,进金库大门要两人会同,关上第一道门,才能开第二道门。

  金库门和铁门

  银行博物馆靠展品说话,展品主要来自三个渠道。

  首先,来自工行员工的“翻箱倒柜”。上世纪90年代,银行处于大发展时期,很多用具等待更新换代,另外仓库里堆积了尘封的闲置物件,银行博物馆的设立赶上了黄金时刻。

  一天,工行黄浦支行总务科打来电话:外滩23号大楼的办公场所正搬迁清场。筹建组立即派人赶到现场,只见搬场民工已经候在一旁。工作人员从原来分行遗留的杂物堆里翻出一个布袋,觅到宝了!里面竟然装着87枚雕刻精细的牛角图章——民国时期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以及钱庄、当铺、保险公司的业务公章。

  其次,来自于民间征集。银行博物馆工作人员走访民间藏家,“放在家里不如放博物馆让大家欣赏”的理由打动人心,收到了一大批稀缺的藏品。

  银行博物馆里展出很多印章。一张钱庄的票据上,往往盖了十几个印章,有抬头章、押款章、落地章、防伪章、骑缝章等,分别盖在相应的位置。展出的一枚郑家集杨德兴号的防伪章,上面刻了五百余字的《朱子家训》,堪称金融印章中的极品。

  刻有《朱子家训》全文的印章

  第三,来自热心市民捐赠。解放前,进银行需要有身份的人当保人。展品中有一张保存完好的行员保证书,被推荐人叫郑锡臣,进了东莱银行当职员。这是2016年夏天,他的子女捐给银行博物馆的。还有一块老钱庄的招牌,上海摄影家尔冬强捐赠的。

  行员保证书

  时光留影

  在银行博物馆,时间轴记录下中国金融的发展史,绝大多数和上海密不可分。

  1847年

  英商丽如银行设立代理处,成为上海首家外资银行。

  1858年

  英商麦加利银行(即渣打银行)在沪设立分行。

  1865年

  英商香港上海汇理银行(即汇丰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

  ▲汇丰银行建筑模型和壁画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