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宝库藏品

分享
海派文化

中国“石头迷宫”初现真容

亚洲考古 2020-02-18 10:35:30

    3、阿敦乔鲁:亚欧人群4000年前在西天山的互动交融

    “在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已经辨识出欧罗巴和蒙古混合特点的人头骨等。这对目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丛德新研究员说。

    丛德新和他的考古团队,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体质人类学、动物考古学、环境考古学、金属成份分析、DNA分析等各个学科的专家曾对阿敦乔鲁墓地发掘出的人骨进行DNA数据检测,结果显示他(她)们是典型的古欧罗巴人群,与现有已知的人类基因数据相比较,与当代西欧人种数据匹配率较高。

    根据对阿敦乔鲁出土的遗存所做的C14测定,遗址年代为距今3700至3900年。这意味着早在这一时期,这些到达了西天山区域今新疆温泉县博尔塔拉河谷沿岸生活、游牧的人群中,依旧保持着典型的欧罗巴人种的特点。

考古学者与当地的工人一起搬开遗址上的一块巨石。(新华社记者 沈桥摄)

    考古学者与当地的工人一起搬开遗址上的一块巨石。(新华社记者 沈桥摄)

    “但他(她)们的铲形门齿又透露出他(她)们具有了蒙古人种特征!显然,来自西方欧洲的人群和来自东方的亚洲人在这里已经有了交融。”丛德新说。

    对中国北方、西方族群的记载,即便最早见于先秦史籍中记述的商周王朝对“丁零”(又称狄、狄历、翟等)的战事,已经是在距今3200年的事了。

    丛德新说:“在距今四千年左右的西天山,阿敦乔鲁周围的文化是互动的,而非单向接受的,也存在阿敦乔鲁自身文化向周边影响的可能性。”

    阿敦乔鲁显示了古代欧洲人在西天山地区的活动轨迹,这为探讨四千年前西天山地区欧罗巴人群状态的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为探索新疆地区早期青铜时代的文化内涵及与亚欧草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和实物资料。

    在那个时期,在包括今新疆北部的中亚诸草原上生活的人群主要体现出青铜时代安德罗诺沃文化的特点。丛德新说:以往考古学界认为,安德罗诺沃文化由北向南传播到今新疆地区,年代已较晚近。但从西天山阿敦乔鲁的考古发现来看,西天山地区的年代出现并不晚,在公元前19到17世纪,可能已陆续发展。那个时期,西天山很可能已是安德罗诺沃文化的早期及相对重要地区。

    20世纪20年代,苏联考古学家C。А。捷普劳霍夫根据最初在阿钦斯克附近安德罗诺沃村旁发掘的墓地定名了这一文化,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0世纪至前10世纪。分布地域西起南乌拉尔,东到叶尼塞河沿岸,北起西伯利亚森林南界,南达中亚诸草原。这时期的人们多居住在长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中,居所分布在河谷、河湾等宜于农牧业的地方。狩猎经济已经衰退,锄耕农业和畜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晚期形成半游牧经济。

    我国考古学者近年间在包括温泉县在内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博州西南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以及博州东北的阿勒泰地区都发现了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

    阿敦乔鲁遗址与墓葬的规模以及出土的陶器、包金铜耳环以及石人等遗物,与伊犁河流域的青铜时期墓葬以及阿拉套山(西天山山脉)以北、今哈萨克斯坦七河流域等地曾发现的相同类型的遗迹相比显示出了时代早、等级高的特点,显示了该遗存在亚欧草原的青铜文化中的重要位置。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