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海派文化

分享
海派文化

“魔都”意象诞生百年 回溯日本人的近代上海印象

2024-04-28 10:25:27

上海热线讯 4月27日下午,杨浦区图书馆“静思讲坛”联合上海人民出版社举办了“魔都意象的诞生——近代日本人的上海体验与上海描写”专题讲座,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徐静波主讲。

今天的上海人对“魔都”这个上海的别称并不陌生。这个词汇从哪里来?徐静波开宗明义地回答说,“魔都”这个词是日本作家村松梢风率先提出的。他1923年访问上海归国后,在杂志《中央公论》上发表了长文《不可思议的都市上海》。翌年,增补该文,并将之与其他数篇与上海有关的文章结集出版,定书名为《魔都》,距今正是百年。

近代日本人认识上海,从1862年夏“千岁丸”上海之行开始。徐静波回顾了上海开埠以后城市建设和近代政治动荡交织的历史,引用大量日人游记、回忆录等原始资料,指出自“千岁丸”到访上海以来,近代日本人对上海的认识一直是复杂的:他们看到外滩欣欣向荣,浦江百舸争流,西方人趾高气昂;也看到中国主权受损,贫民生活困苦,传统文化遭到轻视。

1875年,三菱汽船会社开设上海与横滨间的定期航班,此后上海日侨逐渐增多。至1912年,日本人成为在上海人数最多的外国人,虹口一带日侨聚居,形成“日本人街”。与之对应,日本进入大正年代(1912—1926)后,各类日文“上海指南”大量出版,这些刊物真切地记述了当时上海的城市风貌,反映了日人对上海的认识。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等文人也曾造访上海,留下了游记作品。其中,《魔都》既是近代日本人对上海印象的代表,又是一个特例。村松梢风在上海遇见了朱葆三的同族晚辈朱福昌,又因佐藤春夫结识田汉,他在二人的带领下领略了不少非上海“土著”不识的去处,故他笔下的上海十分生动而更贴近中国人的真实生活。

时光荏苒,百年之后我们用“魔都”来赞叹当代上海的创新、多变、快速发展和无限可能,但村松梢风笔下的“魔都”并非单纯的褒义词。他眼中的上海一半明亮、一半黑暗,在繁荣的物质文明的华丽外套下面,是半殖民地社会的扭曲和混乱。近代上海对于这一时期的日本人,实际上具有三层意义:观察中国的现场,透视世界的窗口,反观日本本身的参照系。

本次讲座反响热烈,活动结束后,在场读者与徐静波教授热情互动。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