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热点综合

分享

申城大医院急诊已无淡旺季之分 中山医院爆棚贴出告示

解放日报 2018-02-05 10:55:29

 

  申城连续多日低温,各大医疗机构急诊数量飙升,部分医院甚至出现“爆棚”现象。不久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贴出告示称:“由于来我院的急危重症病人增加,已超出我院急诊接待能力,导致院内急诊抢救区域无放置空间,医护人员也已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建议您前往附近其他医院,让病人得到妥善诊疗和安置。由此对您和家人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敬请谅解。”这一方面道出医务人员的无奈、患者及家属的遗憾,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大医院急诊看病难。当老龄化社会遭遇冷冬疾病高发季节,申城大医院急诊拥堵有何“解药”?记者就此采访专家。

  急诊已无“淡旺季”之分

  上周,记者来到位于斜土路口的中山医院急诊部,输液室、留观室等几乎找不到空位,走廊两侧患者较多,但整个救治环境井然有序,并不嘈杂。刚刚过去的2017年12月底,中山医院急诊因救治量过大,部分需输液的患者只能在急诊户外操作诊治,引起关注。记者在输液室里随机采访,70岁的孙阿姨是老慢支患者,老毛病一发就来中山医院就诊,她对记者说:“我家离这里近,虽然也知道中山医院人多,但医生护士技术、态度都好,所以宁可多排会儿队。”中山医院急诊数据显示:自入冬以来,日急诊量持续破千,曾有一日急诊接诊120急救车65人次。医务处处长孙湛道出苦衷:“去年以来,医院急诊已基本没有淡旺季之分,每日均保持高位超负荷运作。医务人员‘轻伤不下火线’,130余名医生、数百名护士几乎无休。”

  从病种来看,老年疾病是重头,老慢支、高血压、冠心病堪称“三座大山”。专家说,老年疾病变化快,治疗过程长,反复性高,又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急诊周转相对也较慢。记者同时获悉,抢救室内也已满载,“在加足马力缩短候诊时间的条件下,经测算,最长候诊仍需2小时48分。”

  患者并非全都病情危急

  急诊“爆棚”,患者为何络绎不绝?中山医院为此做了微调查。数据显示,5.63%危重患者由外省市转运而来;72.24%因在中山医院有良好就医体验,选择“用脚投票”而来; 另有22.13%从他院转运而来。孙湛说:“感谢患者对中山医院的认可,但调查发现,很多人没有必要来大医院‘轧闹猛’。”中山医院急诊最高峰一度攀至1074人次,其中一级、二级危重患者为295人,占急诊总人数的27.47%。

  中山医院急诊“爆棚”虽属个案,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多家大医院急诊的现状。急诊患者,并非全都“危急”。几年前,申城6家综合性三级医院联合调查发现,52.6%的患者选择急诊,原因确是突发急症;37.7%是“因为急诊检查速度较快”,30.1%是“因为急诊等候时间短”,另有27.7%“因为白天没有时间看病”。

  将急诊当门诊、当“快诊”的现象,导致真正需要急救的患者,候诊时间人为延长,耽搁就诊时间; 急诊医务人员则常年处于疲惫超负荷状态。中山医院急诊抢救室内,记者看到刚交接班的小李医生已经满眼血丝,“有的在中山医院上班的夫妻,常常一周也难在家打一次照面。”急诊护士日行两万步,相当于走11公里的路,每日弯腰达200余次,工作负荷已至极限。

  “供给创造需求”推高问诊人数

  老龄化社会引发就诊难题,急诊室尴尬堪称典型现象。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直陈:供给创造需求,确实是医疗经济学中的一种理论。中山医院急诊“爆棚”,与急诊大楼新建时间不长,存在一定关系。看病便捷度高,市民就医获得感强,求医看病形成习惯,是急诊人数持续走高的客观原因。

  宝贵有限的急诊资源,如何用在刀刃上?国家卫计委曾颁布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提出急诊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急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目前,申城各大医院急诊大多实行分级诊疗。例如,新华医院实行红、橙、黄、绿四色急诊分级;中山医院实行“一问、二看、三检查、四分诊”,同时利用电子信息化预检,使分诊准确率有所提高。中山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冯丽说:“我们在院内实行急诊分级制度,让危重患者尽可能得到最及时治疗,但如果患者能进一步分流,治疗时间周期可以更快。”

  不妨强化夜门诊、筛检服务

  怎样分流非急症患者、为大医院急诊服务腾出时间与空间?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去年多家大医院门诊量有回落态势,这一现象会否对分流急诊有一定借鉴?

  胡善联表示,针对大医院急诊“爆棚”还应有的放矢“开处方”。例如,“上班族”下班看病难,建议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尤其是区域医疗中心)多设立夜门诊服务,分流患者人群。据悉,沪上各医院一度推广夜门诊,此后部分医院因人手周转不够,夜门诊难以为继;针对季节性疾病,增设老年科、内科夜门诊,将可分流非危急患者,为大医院急诊减压。另外,医院还应强化急诊筛检功能、普通市民科普急诊相关知识,针对部分不符合急症指征的患者,建议做好相关解释工作,前往门诊就诊。

  与慢性病管理的分级诊疗如出一辙,改变病家急诊就诊习惯,堪称任重道远。“四分之三的‘老病家’只认中山品牌,如果这一认知换作基层医院,看病过于集中的难题将迎刃而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强化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知识储备与应对能力,让患者心甘情愿“用脚投票”选择基层,将真正的疑难杂症留给三级医院急诊,才能实现分流功效,保证有限资源的最优化应用。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2017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