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海上文娱新闻

分享

记录故宫文物南迁历程 话剧《海棠依旧》参演上海艺术节

上海热线 2018-11-12 12:14:35

  上海热线讯,11月10日晚,一部根据故宫院史改编,记录故宫文物南迁历程的原创话剧《海棠依旧》在文化广场上演。幕落,当深情动人的音乐从舞台深处响起,洁白的纱幕映出一张张斑驳沧桑的老照片时,观众席传来了隐隐啜泣的声音。而结尾处,当一张张民国时期故宫人的面庞借助多媒体再现于舞台时,观众才知道,原来看到的一切都不是故事,它们是故宫人亲自走过的历史,发生在八十年前的华夏大地上,借助戏剧变得更加动人而详实。

  作为舞台上首部故宫人独立编演的话剧,该剧为观众动情讲述了八十余年前战火纷飞的年代下,一段真实动荡的故宫文物南迁史,将在上海文化广场演至今晚(11月12日)。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上海正是这场南迁历程的首个目的地,故宫方表示,距剧场不远处便是当年位于法租界亚尔培路的故宫驻沪办事处,此番来到上海,于故宫人更像"省亲",他们期待在这片前辈驻足过的土地上,以故事还原史实,怀着敬畏的心去复苏这段"被遗忘、被忽略,却延续了民族文化根脉的历史。"

  《海棠依旧》:"真诚与真实"的文人戏

  取材于1933年至1950年故宫历史上著名的文物南迁史,《海棠依旧》讲述了一家三代故宫人跨越半个世纪的沧桑往事,因为战乱,文物安危告急,而故宫人必须肩负起守护文物的使命,这使得乱世之下,原本团圆和美的一家人不得不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抉择和最终远隔两岸的命运……

  舞台上,近两小时的《海棠依旧》细腻动人,感人至深。三幕戏分别选取了1933年南迁起运前夕,1944年抗战即将胜利,以及1948年首批古物迁台三个重要的节点,展现了文物南迁历程中,护宝人顾紫宸一家的三次选择和诀别。剧中,一路守护国宝、随文物颠沛流离的顾紫宸给妻子、父母和儿子寄去三封家书,虽然对象有别,却都是催人泪下的离别之语。编剧王戈表示,三封家书,对应了杜甫笔下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恰是暗夜中这些文明火种守护者不得不面对的命运,是一种时代与个人的碰撞,使命与宿命的缠裹。

  纵观全剧,既有饱含文人品格的汉唐诗句,也有充满哲学意味的典故寓言,文雅考究、切合身份的台词像珍珠一样随处滚落,这让《海棠依旧》渗透出一股浓厚的"文人气息"。而剧名中的"海棠"意象,则借助家书反复出现,没有丝毫牵强感,反而令人愈加泫然。

  演出结束时,不少观众眼眶湿润,坦言没想到"主旋律"也能如此好看。从这个角度讲,《海棠依旧》对于近年来宏大题材作品很难讨喜的戏剧市场来说,是个值得尊重的存在。

  对此,编剧王戈表示,《海棠依旧》之所以能触动人心,是因为"真诚与真实"。他说,作为真实历史,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那场浩浩汤汤的故宫文物迁移保护历程,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物不可复得",战乱之下,正是这些故宫人牺牲了自己,才避免中国出现更多的"圆明园之殇";然而,这段历史和这些文物保护者曾经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传播,今天,当人们为一睹国宝摩肩接踵时,很少有人知晓这些护宝人九死一生的故事。这成为《海棠依旧》的缘起--这是一段不能也不应被忘却的历史,作为故宫的新一代,应该深深地去纪念。

  谈到真诚,有观众说,《海棠依旧》最好地诠释了什么是"初心"。故宫院长单霁翔撰文表示,"记忆的重拾,源于内心的认同。故宫的青年人创作这个作品,用他们朴素、真诚、热烈的情感,演绎着前辈的悲欢人生,致敬着前辈的崇高精神,讲述着真实动人的故宫故事。作品感动了所有人,也让人们看到了他们的成长、坚定和自信,以及故宫人精神在他们身上的传承。"

  "业余演员":受故宫"加持",没有人比他们更适合演这个戏

  演出当晚,舞台上17位来自故宫的"青年业余演员"为观众带来了朴素真挚的表演,据了解,他们分别来自故宫的保卫处、行政处、开放管理处、文物管理处、修缮技艺部、资料信息部、文保科技部、出版部、展览部等一线部门。和台下观众一样,落幕时,他们也流下了感动的眼泪。不少观众表示,故宫给了这些演员"加持",没有人比他们更适合演这个戏。

  这些故宫年轻人坦言,此次来到南迁文物停留过的上海十分兴奋。他们指着剧中的道具说,箱子上面的"寓"字便来自"沪上寓公"几字,这是故宫人给南迁文物的编号,"寓公"指流亡他乡的贵族,说的就是这些远走他乡的文物。

  作为《海棠依旧》为数不多的专业戏剧人,该剧导演毛尔南直言,和大家看到的常规演出不同,《海棠依旧》从编剧、作曲,到演员,都是故宫的普通职工,就是这样一群"择一事而终一生"的当代故宫人,用他们的真心与前辈们进行"对话",虽然他们在戏剧专业里略显稚嫩,甚至还有些朴拙,但《海棠依旧》却是一封用真情书写的家书。

  2012年,编剧王戈撰写该剧时,还是故宫《紫禁城》杂志的一位编辑,现在成为展览部副主任的他,也是凝聚故宫年轻力量的团委书记。他说,"和故宫许多文创产品一样,《海棠依旧》承载着故宫人的精神,当我们在国宝重器前流连忘返时,当我们被文物精品吸睛盘桓时,不要忘记,正是有一代代像马衡、欧阳道达、庄尚严、那志良等无私奉献的故宫人,才保住了这些国宝所代表的文化命脉没有断绝。"

  谈及故宫和南迁史,王戈忆到深情处会留下眼泪,这位敏感而细腻的文人向记者回忆起一首来自故宫文物南迁总负责人、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笔下的诗:"尤闻侦骑密,未许寄书频。记取海棠发,同看北国春。"他说,这首诗马衡院长写于南迁途中,记述着老一代故宫人最真实的悲欢,只是生离死别时,他们仍有信仰,那些古物所代表的中华文化便是他们的寄托,文华殿前的海棠花,便是故宫人最好的慰藉和念想。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