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书香上海

分享
海派文化

作家止庵:让我的文字像朋友一样跟你说两句

上海热线 2019-08-20 10:55:58

    上海热线讯 8月18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西西弗书店主办的“长途跋涉的读书人生”止庵品读会活动在上海举办。作家止庵(原名王进文)携《樗下随笔》《如面谈》与读者分享他的私藏读书心得,聊聊读书与生活,讲讲他最为看重的那些作家和文字。

    止庵的父亲是著名诗人沙鸥,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止庵从小就喜欢写作,期间也有发表过一些作品,但是由于没有引起任何反向,转而去专心读书,并进入了一家外企公司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止庵开始给报纸供稿,之后遇到出版社编辑来探望自己父亲之时,竟促成了《樗下随笔》的出版,至此正式打通了止庵的写作之路。

    据止庵回忆, 《樗下随笔》与《如面谈》都创作于90年代,当时的自己还只是外企公司的一名上班族,工作非常忙碌,经常利用自己的周末休息时间来进行写作。在这两本书创作期间,恰逢止庵的父亲重病,于是止庵曾停下写作来全力照顾父亲,可父亲却还不忘催促止庵去完成写作。在写作《樗下随笔》时,父亲还未查出疾病,因此都以常态的看书写作。而在创作《如面谈》时,止庵经历了父亲的生病与去世,遭遇了至亲之人的离世,整本书的色调就跟其他的作品完全不同,情感色彩较重。

    《樗下随笔》一书共三卷,收录作者早期的文化随笔和阅读札记,涉及人情、诗文、经史,以及这些书人书事背后的故事和他自己的经历、感悟等。止庵介绍称,《樗下随笔》是自己的第一本随笔集,那会他还在公司上班,前后花了五年才完成这本书。如今三十年过去,回过头看书中一些篇章,诸如“谈心境”“谈癖好”之类,此后他再也没写过。“年轻时候说年轻的话,只要别太肆意,就没什么不应该。”止庵说。

    《如面谈》一书中的篇章大都写在止庵父亲辞世后不久,情感色彩较重,与作者此前此后所作似皆不同。全书分为“思想之什”“读书之什”“怀人之什及其他”三卷。“思想之什”包括十六篇随笔,讲述对人世、生命的思考,如议论性质的《生死问题》。“读书之什”二十篇,侧重对文人、文学的评述,其中张爱玲、鲁迅、周作人、杨绛所占分量较重。“怀人之什及其他”十九篇,是作者对故友亲人的追忆,字里行间充满亲友相处时的温情细节。止庵表示:“病重时切磋诗选篇目,瓜豆荫凉里看书作文……这些回忆多很琐碎,却总是实实在在的。”

    有读者觉得止庵的书中有着周作人和鲁迅的影子,对此止庵表示:“他们的作品都是我的启蒙导师,周作人写文章的是一种交谈式的文章,那就像是朋友的谈话,所以整个状态放得很平。周作人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在于它行文的态度,像朋友聊天似的的态度,而不是讲演式的。鲁迅对我的影响在于他的内心深处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他不是一个说空话的人,从来不唱高调。”

    止庵爱读书,并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止庵说:“我觉得读书最大的快乐就是你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读书是一个自己能做主的事情。如果平均一个礼拜读一本书的话,一年才能读50多本书。十年500多本书,我现在60了,我读到80岁就是一千本书,所以我会进行挑选,找自己感兴趣的书去读。”

    在当天的品读会现场,不乏许多年轻的读者,止庵说:“我最早的读者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铁杆读者,也有一些与我共同成长起来的读者,《樗下随笔》与《如面谈》这两本书在情感因素上都挺重,能与年轻人在一些人生感受和情感方面产生最大的共鸣,在一些人的机遇发生变化的时候,你可能需要我书中的文字像朋友一样跟你说两句。如今,20多年前写的书受到出版社和读者的青睐能得以再版,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奖赏。”

    作者介绍:

    止庵

    作家,学者。周作人、张爱玲研究者。一九五九年生于北京。出版有《惜别》《游日记》《周作人传》《樗下读庄》《老子演义》《插花地册子》《神拳考》等二十余部著作,并编订《周作人译文全集》《周作人自编集》《张爱玲全集》等。

    《庄子•德充符》中有云“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惟止能止众止”,止庵之名便源于此。“‘止’是时时告诫自己要清醒,不嚣张,悠着点;‘庵’是我想象中读书的所在之处——荒凉里那么一个小草棚子而已。”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