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书香上海

分享
说明: 微信图片_20190907222650.jpg
海派文化

挪威战地记者纪实文学作品《两姐妹》在沪分享

上海热线 2019-09-09 08:25:20

上海热线讯 9月7日,塞厄斯塔携本书来到西西弗书店·上海世贸广场店进行主题为“前往第一现场”的新书分享。本次活动得到挪威驻华大使馆、NORLA、挪威驻上海总领事馆的大力支持,挪威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海达女士现场致辞。

 《两姐妹》作者塞厄斯塔是一名战地记者,她没有错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任何一场战争,她持续用镜头和文字持续揭露战争与恐怖袭击给人类带来的苦痛。因深入的报道与精彩的文字获奖无数,被评为欧洲100位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两姐妹》挪威语版于2016年出版,荣获挪威文坛久负盛名的布拉哥文学奖。

一个泪水与绝望交织的真实事件

《两姐妹》书中记录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13年10月17日,挪威籍索马里姐妹阿扬和莱拉像往常一样出门,随后在一封发给家人的邮件里写道:我们决定前往叙利亚,尽我们所能去帮助那里的人……这件事我们俩思考策划了一整年。

自此,故事开始了两种走向。一边是一个平凡的挪威移民家庭因为两姐妹的这一举动而分崩离析。父亲萨迪克不远千里、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他的女儿;母亲萨拉放弃了北欧平静的生活,回到了他们曾因战乱逃离的索马里。另一边是两姐妹义无反顾地支持着恐怖分子的一切行径。塞厄斯塔用冷静、客观的笔触记录战火的无情、人性的温度。

为了真实记录这个故事,作者深入到这个家庭,实地采访并历经两年半的时间,将这一故事用小说的创作手法真实地呈现给读者。

这本书也是关于与两姐妹家庭有相似情况的父母之书、父兄之书。尤其是这部作品当中作者描述了两姐妹的父亲萨迪克,这个具有战区生活经验的退役士兵深入叙利亚寻找自己的女儿想把她们带回来的旅程。实际上他找到了两个女儿但是没有能够带回来。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两姐妹》的主人公阿扬和莱拉生长于索马里的移民家庭,这一家人为躲避内战而来到挪威。这个家庭里的孩子们因为幼年就来到挪威,很快融入近当地生活,但是在这一家人中始终有一个人觉得难以适应,这个人就是他们的妈妈萨拉。

萨拉眼见她的女儿越发抛弃他们的本土文化而融入挪威社会,决定阻止她们的改变。在这样的家庭观念影响下,两个女孩也慢慢开始与社会产生隔阂,甚至开始厌恶并进行自我封闭。

一面是母亲萨拉的不接受与两姐妹的慢慢转变,一面又是阿扬的弟弟伊萨梅尔对于异文化冲突所进行的平衡,生活在索马里家庭却不妨碍他融入挪威生活。他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明确的规划。当两姐妹离家出走后,他们的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多次寻找,母亲则失去生活的信心。家中的剧变让伊萨梅尔不得不做好未来独行的准备。

更多关于书中的故事还需要读者走进去继续找寻。《两姐妹》是一个现代悲剧。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两个聪慧过人、志向远大,幼年从战乱中逃离的女孩抛开一切重赴战场呢?这是一个家庭故事的放大,更是一个残酷现实的缩影。据悉,仅在挪威就有90多个家庭的孩子去了叙利亚,如同萨迪克与萨拉一样,很多父母仍在苦苦期盼他们的孩子能够早日回家。在这么多的家庭当中,《两姐妹》这个故事的家庭是唯一一个勇敢地站出来暴露出自己的真实姓名,讲出他们真实情况的家庭。

 

《两姐妹》,文学性与纪实性并存

在塞厄斯塔看来,她的写作风格是文学的风格。她所搜集到的原材料是真实的,而她作品中的用词和搭建起来具体可感的场景又是充满文学性的。文学性与纪实性并存并不意味要使真实性下降,而是促使读者可以浸入式阅读。

当然,不同的人读《两姐妹》这本书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就像作者塞厄斯塔在后记中写道的:“我只在书中讲述了自己的发现,结论由读者自己决定”。读者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去了解到底哪里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到底那一点使这两个普通的女孩子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她们为什么会前往叙利亚到一个恐怖组织中生活。

说明: 两姐妹立体封.jpg

挪威战地记者、畅销书作家奥斯娜·塞厄斯塔的纪实文学作品《两姐妹》由中信出版集团策划出版。《两姐妹》中集合了不同观察角度,因此它能够让人们进行更深入的开放讨论。作为一个纪实文学作家,塞尔斯塔的任务不是借助《两姐妹》的故事记录自己对于这一事件的思考,而是以第三者视角冷静、真实地叙事。至于结局,她说就留给读者自己去发现吧。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