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魔都格调

分享
海派文化

教师节讲述几则“我和老师”特别故事,向近30万申城教职工送上节日问候

解放日报 2019-09-10 10:16:31

    龚瑞华、吴骏德、陈忠新、石小洁四代校友重逢(从左至右)

    中福会幼儿园“小宋哥哥”和孩子们在一起。

    今天是第35个教师节,“老师我想对您说……”最近,在思南小广场“移动演播室”里,不少市民当起主播,向温暖人生的好老师说出心中的爱,第一时间把现场录制的祝福转发给老师们。记者记述其中一些“我和老师”的好故事,送给申城近30万各级学校的教职工,并送上深情的节日问候“谢谢您,老师!”

    四代师生

    给学生打的“叉”总是小之又小

    “如果只是想着养家糊口,是无法做好老师的。我们在物质上并不富有,但精神上很富足。因为,老师要一直摸着自己的良心。”

    昨天上午,刚退休的陈忠新又回到工作近40年、当校长近20年的上海市川沙中学。他与3位校友兼同事相逢,有意思的是,他们之间的年龄顺次相差十年光景。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学子,77级上海师范大学外语系学生陈忠新于1982年毕业后来到川沙中学,任教期间培养了1981级川沙中学高中生吴骏德;吴骏德1984年考入上海师大政治教育专业,1989年毕业后回到母校任教,其间培养了1992级川沙中学学生龚瑞华;龚瑞华1995年考上上海师大数学教育专业,1999年毕业后也回到母校,任教期间培养出2008级川中学子石小洁;石小洁2011年与老校长一样,考入上海师大英语师范系,2015年毕业后进入川沙中学南校担任英语老师至今。改革开放后的这四代师生,完成了一个神奇的教育循环。

    说起这段缘分的起点,现任上海市合庆中学校长吴骏德想起自己参加高考那年,陈忠新作为刚工作的年轻班主任,叮咛全班要沉住气、有自信。那一年,吴骏德所在的被称为“黄埔一期”的毕业班,绝大多数考进本科,其中两人清华、两人复旦,这在三分之二都是农村孩子的郊区学校实属罕见。更重要的是,作为文科班,一半人都考了师范,其中的一半都考了外语,令陈忠新倍感自豪。而过了十年,吴骏德也带教出校史罕见的“市三好集体”,即龚瑞华所在的班级。其中,最年轻的石小洁以比高考控分线高出30分的成绩考入上海师大外语专业,依旧选择老师的路,回到家乡从教。她还从数学老师龚瑞华那里继承了一个职业习惯,那就是不论批改作业还是批阅试卷,每一次对学生的错误打“叉”时,那些“叉”总是小之又小,为的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现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附属龚路中学党支部书记的龚瑞华告诉记者,“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个细节被她们记住,并传给了新老师。”面对既是学生又是老师的特殊关系,他们说:“如果只是想着养家糊口,是无法做好老师的。我们在物质上并不富有,但精神上很富足。因为,老师要一直摸着自己的良心。”

    教育世家

    家有四位教师和一位“准教师”

    “我的第一个教师节,妈妈给我发了她收到的‘礼物’,那是她的学生回来找她合影的照片,满满的幸福和满足。这也给了我无穷的动力。”

    在大同初级中学老师姜敏杰的家里,教师节是和春节一样重要的节日——家里有四位教师和一位即将踏上讲台的“准教师”。

    每年这个节日,他和他的爱人蒋芸圣以及自己的妈妈、丈母娘,都会在一起庆祝。再过几年,正在上海师大天华学院求学的小姨子周芸嘉,也将加入教师这个神圣的行业,“教育世家”将继续壮大。

    姜敏杰曾是一位跳远运动员。退役之后,由于从小受母亲影响,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去上海师范大学体育教育系求学,成了一名体育教师。

    姜敏杰的母亲王彩萍,是奉贤区金海幼儿园教师。从18岁起,王彩萍和孩子们打了30多年交道。如今,她当年带大的孩子带着自己的下一代来“报到”,让姜敏杰羡慕不已。“我记得第一个教师节,我把我收到的贺卡晒给妈妈看,我妈妈则发给我她收到的‘礼物’。”姜敏杰说,“那是她的学生回来找她一起合影的照片,满满的幸福和满足。这也给了我无穷的动力。”

    也是在大同初中,他遇到了人生的伴侣——同为学校新教师、教语文的蒋芸圣。蒋芸圣是班主任,工作很辛苦。为了迁就爱人,姜敏杰每天和她同进同出,早早到校。“忙碌并幸福着。”姜敏杰说,这是教师之家最幸福的状态。姜敏杰的丈母娘也和他十分投缘。原来,丈母娘潘晴芸毕业于大同中学,是位跳高特长生,临近毕业时,她放弃警校和国企,选择了上海体育师范学校。平日家里饭桌上,一家人总有说不完的话,聊聊学生,交流教学经验,谈谈各自学校的趣事,其乐融融。

    做“孩子王”

    31名本科同学,仅他是男生

    从为女孩梳头发时手忙脚乱,成长为孩子们的“小宋哥哥”,如果不是真正喜欢,这份工作坚持不下去。现在学校每次来了实习男幼教就由他带。

    教师节前夕,中福会幼儿园60后、70后、80后、90后的老中青三代教师结伴走进“移动演播室”送出节日祝福。从一度为女孩梳头发时手忙脚乱、布置教室环境时愁容满面,到成长为孩子们喜欢的“小宋哥哥”,80后青年男幼教宋志文和一代代老师们讲述学前教育情怀。

    宋志文在2004年高考前本想选择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录取后发现通知书上多了几个字——学前教育系。学前教育是什么?是培养幼儿园老师的。他这才想起来:填志愿时填错一个数字,就这样入了学。果然,04级学前教育本科班31名同学,只有他一位男生。刚进大学时,他更担心是否能胜任幼教。“课堂上,我听到最多的是‘请班上唯一一名男生来回答这个问题’。四年间,老师们给予我很多关注,特别是导师高敬,让我感觉我身后有了‘鞭子’鞭策。”宋志文发现自己学习绘画、舞蹈、钢琴等幼教专业技能时,并不比女同学差,就逐渐自信起来。实习时,他被孩子的天真、可爱吸引,不少孩子一见他就笑,喜欢缠着他玩。

    一位老师见状鼓励他:“你天生是一块做幼教的好材料,不做就太可惜了。”他也暗下决心——做好一名“孩子王”。没想到,2017年,他与高敬老师又有了“交集”。一次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活动中,他呈现的是一堂中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台下听课的正是高敬。“就像毕业若干年后,接受老师‘检阅’,感觉亲切。”宋志文说,如果不是自己真正喜欢,这份工作肯定坚持不下去。现在学校每次来了实习男幼教就由他带,将这份情怀传承下去。

    90后幼教黄文洁遇到上海师大学前教育专业老师汪磊,也是机缘巧合。黄文洁一直很喜欢美术,但苦于从未接受过专业指导,汪老师知道了她的兴趣,不断鼓励她利用空余时间学美术。毕业之际,汪老师还写下几行字——“活着、奋斗着、热爱生活”赠送她。

    60后园长凤炜有着34年幼教经验,但凡工作中遇到困难,还会去找老师帮忙,科研中遇到瓶颈也请老师现场把脉。“每每向老师求助,老师们都是全力支持,让我切实感受到什么叫做‘老师’,让我懂得怎样做老师。”凤炜说。

    寒门姐弟

    有一位共同的老师,并被激励

    冷老师鼓励黄家成:“你也要加油啊,也考到交大去。”如今,黄家成紧随堂姐考进上海交大医学院首个儿科学专业(8年制)。他最想对老师说:“我做到了!”

    昨天午后,来自国家级贫困县安徽省阜南县的2019级新生黄家成,刚和交大医学院600多名新同学一起听了陈国强院长的第一课,就与比他年长3岁的堂姐黄文静在校园相逢。

    黄文静、黄家成这对寒门姐弟,从小在农村一起玩到大,从同一所中学——阜南一中,考进了同一所大学——上海交大医学院。因为年龄差距,堂姐上了初中,堂弟还在读小学;堂姐上了高中,堂弟刚进初中。而这一次,他俩同校了。“你们有没有共同的老师?”记者问。“有,但只有一位,中学教政治的冷老师。”

    说来也巧,那天姐弟俩同时在家人经营的肉铺里帮忙打理。这时,冷老师来买肉,他们异口同声叫起“老师好”,这才发现有了“交集”。冷老师年届六旬,随和健谈,这也是第一次得知他们是姐弟。冷老师知道堂姐已经考到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于是就对堂弟说:“你也要加油啊,也考到交大去。”黄家成记得,中学时冷老师总是把课堂纪律交给他和几个班干部管,“我后来才明白这是锻炼我的管理能力。”如今,黄家成紧随堂姐考进了全院首个儿科学专业(8年制)。他最想对冷老师说:“老师,我做到了!”

    更幸运的是,家境贫寒、父母分居的黄家成,到大学没几天就又遇见好老师。在交大为国家专项计划特设的入学教育“筑力营”中,他很想说“谢谢您”的人,是来自护理学专业的辅导员老师卢欣。比如他身上穿的新生报到服。在分发T恤时,全班剩下的两件,分别是XXL和XL,对黄家成来说都嫌大。他本想凑合,但卢老师二话没说就去校部调换,还请小黄吃了饭。而且,这不是卢老师第一次帮他打饭了,“新生教育上、下午连轴转,上午课程的场地我还来不及整理,卢老师看在眼里,就为我从食堂捎回了盒饭。”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