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魔都格调

分享
海派文化

来自16个国家的街头艺术家将现身30多个表演点

解放网 2019-10-14 09:03:30

  在国外,那些“打卡必去”的景点旁,你一定见过身怀绝技的街头艺人,就像是隐匿于江湖的游侠,貌不惊人,一出手却技压四座。在上海,同样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为赚钱,只为寻求一片舞台。2014年10月,首批8名持证的街头艺人在静安公园上岗,5年来,上海“持证街艺”已扩展到了14批250多位艺人,这群身怀“绝技”的街头艺人,早已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日前,2019“第五届上海街艺节”开幕式暨静安专场演出在静安嘉里中心拉开帷幕,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来自16个国家的街头艺术家将汇聚申城,在静安、黄浦、长宁、徐汇、杨浦、虹口、闵行等30多个表演点为市民朋友们带来近百场精彩纷呈的街艺表演。“5年来,这些街头艺人不但技艺日益精进,自身的文明素养也在不断提升,他们正逐渐成为打开上海城市文化的一扇窗。”上海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说。

  “凭才艺赚钱,有什么羞耻的?”

  一把萨克斯、一身笔挺的衬衫西裤、一头纹丝不乱的大背头,正在候场的华俊看起来和大家想象中的“街头艺人”有些不同。

  5年前,偶尔路过静安公园的他,被一位摆摊的手工艺人吸引:在繁华热闹的上海街头,这样静静地摆摊,居然不会受到驱赶?他注意到,摊主的胸前挂了一块牌子——“上海街头艺人演出证”。街头艺人居然还有证书?一个大胆的念头跃上心头:我能不能试试?几轮审核和考查后,他成为上海第二批通过认证的街头艺人。

  出生在哈尔滨的宋柏华特别喜欢民族乐器,遇到了冬不拉后,就再也没有和它分开过。平日里,他是建筑设计师,周末,带着他的冬不拉和乐队辗转于各种舞台,甚至专业的音乐节。但得空时,他更爱在街头表演,有时候,弹了几十分钟,没有一个人留步;有时候,遇上一位知音,会打赏给他一笔“巨款”。这种真实而又未知的感觉,让他沉迷。

  也曾有人问他,在街头演出会不会有种被施舍的感觉?他却无比坦然:“凭才艺和实力赚钱,有什么可羞耻的?”

  比华俊和宋柏华“出道”更早的李雄刚,是首批8个持证上岗街头艺人之一。曾在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工作的他,面对一堆废弃的易拉罐突发奇想,将其制作成小礼品送给同事,结果大受欢迎。从此,他开始了易拉罐手工艺制作。

  持证上岗,给了这群曾经“颠沛流离”的手艺人一份安全感,“我们有次去新的演出点,安保、特警反复张望了四次,看到我们有证就放心了。”而作为回报,他们也愈加自律,甚至成立了督导团队——每次走上街头,形象如何?音响有没有扰民?对待路人是不是足够友善?这些都有街头艺人自发组成的督导团巡逻提醒。

  最初,他们也许只是想要一片天地能够自娱自乐,但现在,他们的肩头多了一份担当和使命感——我们,也是上海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路人的目光,越来越包容

  自2014年至今,在市文旅局的大力支持下,上海街头艺术迈出了“破冰之旅”的扎实步伐,不仅填补了街头艺术在上海的空白,也填补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对街头艺人的科学管理上的空白。

  在这里,持证街头艺人除了要求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热爱街头表演,具有文明素养外,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还与每位艺人签订“不扰民、不设摊、不违章”等上岗守则,街头演出遵循“定点、定时、定人、定事”原则。

  从当初持证上岗的“新鲜事”,到如今转角邂逅的“平常事”,5年来,“上海街头艺人”的队伍蓬勃发展。每一批艺人都经过了严格考核,有的已被评为了“上海最佳街艺”,甚至代表上海到国外参加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宣传交流活动。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街头艺人中有三分之二都是拥有高学历的80后、90后年轻艺人,他们的表演形式也从最初的几种发展到如今的30余种,包括钢琴、键盘、吉他弹唱、萨克斯、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尤克里里、箫、马头琴、冬不拉、哨笛、二胡、埙、葫芦丝、排箫等。“非遗手工艺”也涵盖了传统剪纸、易拉罐工艺制作、中国结编织、盘扣、葫芦雕刻、工艺书法、麦秆画等多种形式。

  一派欣欣向荣的背后,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这座温暖的城市中,那群可爱的路人们。刚上岗时,华俊也曾感受过路边投来的奇怪目光:这个看上去斯斯文文的小伙子,怎么会沦落到在街头卖艺?如今,一张张友善的脸庞时而会露出赞许的神情——华俊知道,他们懂他,也懂他的音乐。

  这座城市,能够容下每一个为梦想而努力的普通人,而他们,也心甘情愿为这座城市歌唱、自豪。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