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魔都格调

分享
海派文化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如何诞生的?

界面新闻 2019-11-26 09:01:23

    3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位于长宁区,是上海唯一一座专属于舞蹈的文化场所。大片的绿地之中,是一个大剧场和一个小剧场,还有几所舞蹈院团和学校,上海歌舞团也在其中。

    上海歌舞团最早成立于1979年,2006年底,与上海舞蹈学校的实验舞团——东方青春舞蹈团合并,陈飞华出任团长。

    陈飞华是在1980年考入北京舞蹈学院的——两年前,该校刚刚由中专转制提升为大学,当时只有一个教育系,下设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两个专业,陈飞华报考的是后者。那一届北京舞蹈学院一共招收了60名学生,如今很多人都已经成为了中国舞蹈界的顶梁柱。

    大学毕业后,陈飞华回到上海,进入上海舞蹈学校,一直从事舞蹈教学工作。那期间,他还担任过东方青春舞蹈团的常务副团长兼艺术总监。上海歌舞团的首席朱洁静、王佳俊原来就是东方青春舞蹈团的演员,陈飞华说,“其实团里一大半的孩子,都是我的学生。”

    团里经历过艰难的时刻,尤其是2009年,上海歌舞团转企改制。陈飞华说,大概有三年,方方面面的压力都很大,“但我们还是硬生生地闯出了自己的一条路。”

    2014年,上海歌舞团的大型舞剧《朱鹮》上演,这部舞剧广受好评,在世界范围内演了几百场。

    陈飞华的思路非常开阔,他喜欢看电影,也很欣赏电影的制作过程——临时搭建创作班子,电影拍摄完成之后,班子就解散了。这种工作方式灵活,开放。在《朱鹮》的创作中,他邀请了中国歌剧舞剧院的编导佟睿睿担任导演,编剧则是创作出多部戏曲作品的上海著名编剧罗怀臻。

    2017年5月5日晚,广西南宁,上海歌舞团排演的舞剧《朱鹮》上演。导演:佟睿睿,编剧:罗怀臻,主演:朱洁静、王佳俊。来自视觉中国

    《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个主题确定下来以后,陈飞华又找到罗怀臻,希望再次合作。起初罗怀臻谢绝了。一方面他觉得自己不擅长这种题材,另一方面,他虽然是和电影同时代的“50后”,却没有被这部电影打动过,“人物都是脸谱化的。”他喜欢的是电影里的反派演员王心刚,“他以前都演英雄人物,那次演个反派,叼个烟,我觉得帅死了。”

    后来,上海歌舞团的工作人员发给他一首苏联战斗歌曲,歌词是一个英雄的独白,大概意思是:我多么想活到明天,还能闻到咖啡的香味,还能把窗帘打开,让阳光射进来,还能跟女友一起逛逛街……

    罗怀臻说:“它没有直接说我要实现什么理想,我要报效国家,只是简简单单地说想活到明天。就这点愿望。”这首歌让他找到了创作的感觉,他接手了这个剧本,开始研究相关资料。

    舞剧的剧本没有台词,只是讲故事,写出人物关系。罗怀臻花了十几天做前期研究,然后开始构思。

    他重新看了一遍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觉得这个故事确实缺少舞蹈性,而舞剧中必须有故事发生的空间,于是他设计了几个电影里没有出现的重要场景:

    一个是报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报业很发达。罗怀臻想起自己80年代来上海工作,位于北京东路2号的上海文化广播影视局有一片很大的公共办公区,“几十个人坐在一个大厅里办公,演员完全可以在其中完成舞蹈”,于是便把电影中主角李侠的身份从杂货铺小老板变成了报馆职员。

    为了强调了上海的都市文化特点,同时给舞剧编导提供腾挪空间,罗怀臻还在具体的场景设计中,增加了旗袍店和石库门。

    2018年4月5日上午,在北京保利大厦酒店的会议室,罗怀臻对主创人员朗读了剧本。剧本不长,只有几页纸——这几页纸上并没有写“此处双人舞”“此处独舞、跳三分钟”这样的台词。罗怀臻说,他写的是一种情境。

    在剧本里,他描绘了上海的市井,阴雨霏霏,在迷蒙中有市井,市井中又有压抑,人们匆匆忙忙地行走,就在这行走中,情报人员化身为市井中的各个角色,危机重重,扣人心弦。

    这个情境,后来成了开场舞的整体氛围——风雨如晦的街道上,黑衣人撑着伞迅速穿梭,很多故事就发生在这个节奏紧迫、情感压抑的场景里。

    4

    拿到文学剧本后,韩真和周莉亚花了至少两个月的时间,消化、吸收、发展,准备导演操作台本——类似于电影的分镜头台本。

    舞剧的结构在这时开始确定下来。舞台画面分几幕,哪些画面要表现出来,哪些画面要进行渲染,某个画面要用单人舞、双人舞还是群舞,怎么去铺排节奏的快慢,哪一个环节要反转,人物谁和谁要交织在一起……都是要考虑的细节。

    那两个月里,韩真和周莉亚几乎每天都泡在一起,聊剧本,聊不下去也要“大眼瞪小眼”地坐在那。

    有一次在周莉亚家的小花园里,两个人连续坐了一个星期,想不出来也坐着,自己看自己的东西。有时候一上午都“憋”不出来一个字,就叫个外卖,吃完午饭以后接着“憋”;有时候一个下午没“憋”出来,但到了第二天上午,可能几个人物全部都码清楚了。

    韩真解释说:“导演操作台本不是说把文学剧本转化过来这么简单,它其实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如果有的剧情很难用舞蹈表现,就得想办法避开,转换成另外一种方式。而且,文学剧本提供的只是一个概况,而细节的部分、肉的部分,还需要她们去填充。

    2018年6月,她们完成了第一稿导演操作台本。

    接下来,她们开始跟每个工种谈,包括作曲、舞美等等。每个工种都需要至少两个月的时间,去做设计,然后再来细化。

    周莉亚说,她们去跟作曲、服装、舞美谈的时候,谈的已经是空间性的舞台结构了,不再是线性的文字结构。“给到操作台本的时候,作曲就非常清晰,这个地方是个群舞,这个地方是一段双人舞,这段双人舞是表达什么意思,是八分钟或者五分钟。每一段都有起承转合。”舞台结构的形式,就已经形成了所有的戏剧逻辑。

    2018年8月18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正式开排。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