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魔都格调

分享
海派文化

韩寒“相中”的这家影院 在闵行人的记忆中“乘风破浪”!

今日闵行 2019-12-09 11:07:41

    韩寒的电影《乘风破浪》有这样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徐太浪穿着花衬衣,骑着摩托车去电影院看周润发的电影,镜头晃过电影院的招牌——颛桥电影院!这一幕,想必激起了很多闵行人汹涌如潮的记忆,也让我们的乡念在这一瞬间被点燃沸腾。

    颛桥电影院,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是很多人儿时的“玩伴”和最爱白相的地方。今天,柯梦云将为我们带来影院独家记忆——小辰光最喜欢白相的地方,是否会引起你的共鸣?

    颛桥老街上有条颛建路。

    颛建路是条很老的路,如今车流密集,两旁各类小商铺鳞次栉比。

    因南大街北大街横亘其中,使周边环境更显得喧闹而凌乱。

    这条很老的路上有个很老的电影院——颛桥电影院。门口栽有两棵 巨大的香樟树,其树冠已远远超出影院的建筑高度。

    老电影院已经关门歇业5年了。2014年3月,颛桥镇在颛兴路都市路 路口新建了文化中心,内设功能更全、设施更好的影剧场。于是,也就可以这么说,如今的颛桥电影院就是一座人去楼空的老建筑。每天,它注视着颛建路上的车来人往,有一种无奈和落寞。

    “比我岁数还要大的电影院”

    用住在颛桥南街的阿杜的话讲,“颛桥电影院比我的岁数还要大。”他告 诉记者,小辰光他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白相的地方,一个是位于北街的茶馆, 那里有说书的,讲《三国》、讲《水浒》,听着好听,另一个就是电影院。

    的确,论成立时间,颛桥电影院在闵行地区也算是比较早的——1976 年,至今有近40个年头了,说起来颇有种岁月的沧桑感。当然,那时的颛桥应该称上海县颛桥公社,年纪轻一点的人,尤其是不了解本地区原是“撤二建一”,在 1992年成立了新闵行区的话,就会云里雾里的。

    颛桥电影院,内设1300个座位,在当时规模也算是颇大的。影院共安排了14位工作人员,其中不乏有经验丰富的电影工作者,他们齐心协力,把影院打理得井井有条。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国产片源比较单一,公开放映的翻来覆去都是些老片子,甚至连《地道战》都会不时拿出来放放,但观众还是乐此不疲。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看香港武打片,鼎盛时期一天放映场次竟达七八场,有时还会通宵放映。

    在莘庄工业区某外资企业做驾驶员的李进说,他当时还在颛桥中学读初中,为了买《少林寺》的票子,叫了班上的几个同学逃了课。课余时还学李连杰打醉拳,劈砖头,男同学都觉得自己是武侠人物。“那时候能看场电影真‘轧劲’啊。”李进还告诉记者,他谈女朋友,第一次约会也在颛桥电影院。看完电影,又去街上的一家馄饨店吃了碗馄饨,问他看了什么电影,他搔搔头皮,憨憨一笑,说不记得了。

    其实,那个时候除了这样的正式公映片,还有一种影片叫“内部片”, 也就是现在我们口中的“枪版”电影,以前能够坐在电影院里看“内部片”,这绝对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更被旁人所羡慕。“内部片”是一种还没经过审核的非公开片源,没有正式名称,在上海,它由市电影发行公司发到各区县电影发行公司,而后再交给各电影院放映。1980年出品的香港武侠片《白发魔女传》就属于 “内部片”。据颛桥电影院负责人赵永明回忆,当时闵行地区其他电影院还没有放映这部电影,观影者无比兴奋地从周边乡镇涌到颛桥电影院先睹为快。电影两个小时一场,晚上轮流放映,直到凌晨两三点观众席上还有人。

    颛桥镇已在文体中心新建了剧场,曾经风光的颛桥电影院等待重生上世纪80年代,每年大概有200部国产片投入市场,一毛五分一张票,利润很低。影院因为是自负盈亏,所以单靠国产片肯定养不活,于是每月便不断引进新片源,进口片如《茜茜公主》《多瑙河之波》……这些片子的上座率远比国产片要好。那时影院月收入最高可达七八千元,算是相当不错的业绩了,淡季则一般在4000元以下,但只有保持在2000元以上影院才能保证不亏本。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