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魔都格调

分享
海派文化

老厂房老洋房老城厢,上海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

文汇报 2019-12-18 08:58:26

    “绿之丘”,杨浦滨江拥有8200平方米绿化的开放式立体公园;改造前,这里是一处被闲置的烟草公司机修老仓库。坐拥浦西中心城区最长岸线的杨浦滨江,其公共空间更新迭代由带状向腹地渗透,这个原本“工业硬汉风”鲜明的老仓库在由内及外的SPA(温泉水疗)中焕新——保留了原有老仓库建筑特质、社会情感和艺术审美价值,但经过减量和生态化改造,人们得以在这里获得更丰富的景观视野和城市美感体验。

    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今年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的殷殷嘱托,对上海在城市更新中的踏实探索给予肯定。

    事实上,这样一种理念和持守,依托当下的城市有机更新,正由黄浦江两岸逐步渗透入城市每一寸会呼吸的肌理。老厂房、老洋房、老城厢……吐故纳新之间,保护和发展相依相生,历史文脉绵绵得续;更重要的是,破茧的老建筑在重新融入城市环境和发展中,紧紧扣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新需求,承载起新时代人们对更高品质生活的期盼与追求。

    吐故纳新,老厂房转身生活新秀场

    杨浦区绵延15.5公里的滨江岸线及腹地,散布着一大批极具特色的百年工业遗存。如何抖落一身锈迹,重新融入现今时尚生活秀场?

    对标“国际一流城市滨水空间”,杨浦滨江启动了一场梳理行动,委托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团队,走访了滨江区域每一幢老建筑,逐一评估,将老建筑最具价值和感染力的部分从繁复杂乱的现状中整理展现出来。以南段核心区为例,规划保护保留历史建筑总计24处,共66幢,总建筑面积达26.2万平方米。

    围绕“工业传承”核心理念,凸显“生态性、生活化、智慧型”改造开发,老建筑纷纷化身生态空间、艺术空间、服务空间,以崭新神态走近人们生活——有的因地制宜运用海绵城市技术,打造出低碳低能耗、充满野趣的新环境;有的依托开放的生活岸线,成为人们公共生活新空间;有的借助线上线下交互技术提升空间品质,吸引创新型企业,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还有的将红色文化和百年工业文明深度融合,成为提供民生服务的党建服务驿站。

    舟桥竞渡、长坞闻笛、糖仓静览……来到杨浦滨江的每一个人,都能凭江临风,与老建筑对话,触摸过往,眺望未来。

    生活营造,让老洋房跨过“一步之遥”

    “这里的空气很新鲜,这里的小吃很特别,这里的拿铁有滋味,这里的夜景很有感觉……但为何感觉离想要的生活还有一步之遥?”这首由老社区街坊串编的歌词,多少能够作答“在历史保护建筑里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与所有“老”字当头的居民区别无二致,老洋房社区面临公共空间不足、居住环境不佳、物业管理缺失等等问题。什么是老洋房里居民想要的生活?摆脱黏糊糊的旧时光,尽快与舒适便捷的现代生活接驳——然而,“这一步”却好难。有一线工作人员粗略计算过:整饬一栋老楼,并拾掇调整内里的生活空间,要面对的“坎”大大小小超过百个。

    位于愚园路的百年里弄岐山村,去年实施了老洋房外立面修缮、架空弱电线缆入地等工程,焕然一新的里弄面貌下,老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却还是与预想“差一口气”。今年起,其所在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启动了紧扣提升生活品质的社区营造项目,强调需求导向,找准老宅生活痛点,通过民主协商逐个击破老宅内部改造和公共空间更新。

    一方面举办“故事商店”等文化活动,提升居民对社区的情感认同。江苏路街道请来社区营造专业团队,引导大家在互商互谅中谋得“实用为主,兼具美观”的改造方案。同时,引入社会多元共治力量,探索形成社区治理共同体,以共建、共治、共享刷新弄堂的幸福底色。

    经过各方大半年的反复沟通协商,试点楼栋内部的改造项目纷纷落地实施,为里弄内其他老宅内部“微更新”开了一个好头。

    用心“绣花”,赋予老城厢生活韧性

    如何既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又有效改善人居品质?在以社会生态学为大背景的语境下,以“七十二家房客”为居住特质的老城厢,需要这样一种“韧性”:能在社会、生态和空间上实现新的平衡态——不是要留住时光,而是要敏锐地调适各种不断变化的力量,为生活在历史建筑中的人们创造一种可以触摸的美好生活。

    有心人拆解出了其中一条暗含的逻辑:像对待亲人一样满足老百姓的向往,提升他们的获得感。黄浦区,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建筑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也有着城市肌理保存最完好的整片老城厢。保留风貌、针走民心的“绣花”在实践中创造了实用的新模式、新路径、新经验。

    比如,以“排险解危 加固修缮功能提升”为重点的聚奎新村,拆除违法搭建的同时开展房屋修缮、厨卫工程、水电管道改造、小区绿化补种,在既有房屋内嵌入生活设施,老公房“脱胎换骨”。各类丰富的“微更新”实践也遍地开花:老城厢地区的豫园、小东门、老西门等街道因地制宜“合并生活同类项”,建设嵌入式生活服务中心,解决“淋浴难”“晾晒难”等实际困难;淮海中路街道以西成里居民区为试点,开展小区架空线入地、门头立面和路面整治、公共设施增设等等。

    种种细心、耐心、巧心,“绣”出的是上海城市管理者的初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