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非常人物

分享
海派文化

2019年上海市“最美退役军人”

解放日报 2019-12-19 08:52:27

    1979年,随着一声“到”,季永成来到了海军部队,2002年8月,从海军某部后勤部副部长岗位上转业后,被分配到宝山区庙行镇人民政府工作,在社会事业办的岗位上同时兼任宝山区庙行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主任。

    如今,转业已经17年,但当初的那一声“到”,在季永成心里却是对祖国、对人民一生一世的“到”。他时刻不忘以军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勤勉工作,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退役军人的新篇章。

    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在部队服役的23年间,海岛工作20年,季永成曾2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嘉奖、评为先进个人。海岛条件艰苦,临海而立,磨练的是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斗志。从技术员、助理员到副部长,季永成一步一个脚印。

    转业后,季永成来到了宝山区庙行镇。庙行处于城乡结合部,有相当数量的困难户,解决群众生活困难,尤其需要一颗滚烫的爱心。

    共康五村一位姓唐的老人带着3个智残儿子艰难生活。小儿子身患肺病后,高额的医药费使这个贫困家庭雪上加霜。得知这一情况,季永成立即特事特办,先给老人儿子垫付了5000元入院保证金,随后又依据相关政策给其解决了4000元住院费。同时,针对她家的实际情况,季永成联系了红十字会、慈善基金会、镇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筹集1万多元慈善金,缓解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爱心助力”不能只解决一家之难,通过调研,季永成发现像唐老太家的困难不是个别情况,于是季永成又结合贫困家庭医疗保障难的实际,大胆提出了对处于低保边缘又无力负担大病医疗费的家庭,在政府报销大部分医疗费用的基础上,制订了“四定一帮”的政策,让类似家庭真正从“因病致贫”中走了出来。

    在充分发挥政策功能扶贫解困的同时,季永成不断开辟救助、帮困和解困的新渠道,建立帮困救助长效机制。从2008年6月宝山区庙行镇谐康爱心服务社成立,到2013年制定“四定一帮”综合帮扶计划,直至今日各种帮困机制形成,同时创建企业“一帮二”帮困模式,整个过程中,季永成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与时间。

    季永成充分借助自身军转干部优势,与部队领导积极沟通,协调一个地方干部和一个部队干部共同资助一名贫困学生,建立了“军民共建二帮一模式”,多名贫困学生获得资助。季永成还积极组建“庙行镇综合帮扶志愿者服务队”,并筹建救助资金68万元,组建了一支由17名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志愿者队伍,定期为困难家庭提供多种服务。

    到了他的办公室,都会笑着出来

    就业是民生之本。季永成跑遍全镇“双困”人员家庭,摸清底数,动态掌握情况,充分挖掘“双困”人员就业岗位潜力。针对镇里企业少、“双困”人员相对多的特点,和同事们一起通过组建“千百十”劳动组织、就业援助基地、出台企业用工激励政策等办法。季永成还在镇里建起全区第一个“自主创业一条街”,通过政策扶持,鼓励自主创业。如今在宝山区庙行镇的“双困”人员,能一个月内上岗就业,特殊困难对象在一周内就能上岗就业。

    多年来,季永成始终以在部队养成的高标准严要求来对待自己,以敬业尽责的态度来将工作真干、实干。面对各项新政策、新措施,季永成始终坚持先学一步。《上海市促进就业政策》文件一出台,季永成就将它细化成30项问答式的题库,带领同事们一起学习。每年,季永成还会组织大家进行两次业务知识竞赛,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政策解读水平。为使政策更有操作性,季永成还带着季永成的团队建立了41项配套制度,使规章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作为一名基层民生工作者,为使群众到政府办事不空跑,季永成提出并实施了“午间错时就餐制”、“全年无休工作制”等十项便民服务措施,每年和同事们利用双休日接待办事群众数千人。

    共康八村居民刘某是一位企业内退人员,生了个残疾女孩。按照政策规定,镇里落实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但由于其女儿经常生病,导致经济负担加重。一次,手头拮据的刘某跑到季永成的办公室要钱,拍桌子骂人。季永成讲清政策,安抚他的情绪,最终圆满解决了问题。同事们都信服地说:“无论脾气多火爆的人,到了季永成的办公室,都会带着笑脸走出来。”季永成常跟同事们说:“群众是衣食父母,有父母冲儿女撒气的,哪有儿女对父母发脾气的?”

    转业后的季永成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称号。他所在的宝山区庙行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但他觉得,最大的成绩就是老百姓们送来的320余面锦旗,那是对团队最大的肯定。

    世界级生态岛上的“新农人”

    沈颖啸

    11年前,20岁的沈颖啸带着儿时的军营梦,进入武警上海市总队,穿上了守护申城的橄榄绿。6年前,带着顽强意志、强健体魄和三等功荣誉的武警烙印,他退伍回到崇明,开始思考退伍军人如何在振兴家乡中发挥光和热。

    虽然没有专业的学农背景,但军营顽强拚搏、令行禁止、奋发向上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沈颖啸,他用了5年时间找到了稻虾混养的创业新模式,担任上海新平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成为了一名“新农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军旅生涯淬炼的家国情怀,都凝聚成了沈颖啸建设家乡崇明的不竭动力。

    初出茅庐创业梦一朝得圆

    2013年,带着万分不舍,沈颖啸离开待了5年的武警部队,复原后进入了建设镇农技中心。沈颖啸的父辈毕生都在与农田打交道,沈颖啸是不折不扣的“农二代”,工作后,因为参与崇明农产品产销对接,沈颖啸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家乡农产品的附加值,感受到崇明的生态价值,沈颖啸悄悄编织起属于自己的创业梦想。

    在留意考察了许多种养项目,反复调研市区农产品市场之后,沈颖啸慢慢的把目光聚焦到了生态养殖、水产养殖和小龙虾养殖上,当时的想法是,即使水产养不好,至少还可以种稻米。感觉时机成熟后,沈颖啸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辞掉了事业单位的“铁饭碗”,下定决心到农田里放手一搏。

    2015年12月,沈颖啸成立了上海新平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60亩,用其中125亩水面探索新晋网红农产品小龙虾的养殖。这一年,沈颖啸几次到湖北潜江、江苏盱眙、安徽全椒等地学习取经,除了向前辈们讨教养殖技术,沈颖啸常常蹲守在基地,观察小龙虾的取食、脱壳以及繁殖习性。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边探索,沈颖啸和沈颖啸的合作社、小龙虾们一起缓慢而平稳的成长起来。经过不懈努力,合作社第一年赢利15万多元,沈颖啸的创业梦想就这样完成了发芽生根。

    但沈颖啸并不满足,他想做的是崇明最大、最优质、最生态的小龙虾基地,当时新平基地基础设施条件并不好,而且生产受制于传统的原位繁殖,扩繁、批量上市、品质控制等方面有很多问题。了解到这一情况,当地政府对基地建设给予了大力扶持,并帮助沈颖啸与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对接,形成了良好的指导合作关系。

    2015年起,在专家们的指导下,沈颖啸开始尝试应用稻与小龙虾共生模式,通过采用大规格亲本选育和提纯复壮,以及规模化同步繁殖技术,新平养殖基地终于破解了传统养殖困境,不再担心小龙虾种质退化、种苗批量供应、种养契合等难题。这一年起,新平合作社基地的生态小龙虾和生态虾米变得异常抢手:小龙虾60元一公斤,一上岸就被抢购一空,每年近20万斤新稻米更是早早就完成了预定和配送。最重要的是,新平基地开始有能力批量化供应虾苗,每年不少于25000斤虾苗由新平发往光明集团等养殖基地,为崇明发展小龙虾养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种源支持。

    心怀感恩建设家乡帮助农户

    近两年,沈颖啸们新平基地的年产值一直保持在150万元左右,基地的发展也为许多个与沈颖啸并肩作战的农户带来了稳定而且不断增长的收入。他们的每一次付出、每一笔收入、每一张笑脸,都串联着新平合作社的发展。

    与此同时,由沈颖啸组织编撰的《稻田小龙虾种养结合技术操作规程》,获评2017年度市级先进操作法创新奖,新平基地逐渐成为崇明发展虾稻生态种养技术的输出地和实训地。2018年,沈颖啸带着新平小龙虾登上了央视网,当央视镜头扫过新平的稻田碧波,沈颖啸自信地跟记者介绍起了崇明水产特有的“水下园林”。今年,沈颖啸们的稻虾养殖技术再次升级,稻田不用化肥、不用农药、全程追溯,基地率先成为了崇明“两无化”大米签约基地。

    几年来,市区主管部门给予了沈颖啸无数的支持关怀和机遇平台,也让沈颖啸结识了不少同在创业一线的前辈老师和兄弟姐妹。在这些培育与打磨的过程中,沈颖啸越来越珍惜自己的平台,越来越珍视崇明这片净土,也越来越想用自己的成长反哺农业生态。

    对未来,沈颖啸还有许多思考和规划,比如坚定地做优做大做强稻虾共生种养,持续为农民、市民供应更加优质的小龙虾种苗、商品小龙虾和生态优质稻米,同时继续探索在基地种养荷花、菱角等水生植物和鱼、鳖、鳝等水生动物,逐步把新平基地打造成一片生态湿地,成为水系生物与市民游客共享的乐园。

    “我愿意与更多的人分享自己创业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成长故事,为像我一样的返乡创业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带领越来越多的青年朋友们一起耕耘家乡生态沃土。”沈颖啸对家乡崇明有着真实而深沉的感情,他呼吁越来越多的退伍战友们来建设崇明这个世界级生态岛。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