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魔都格调

分享
海派文化

老早上海宁吃年夜饭,花头精老透额!做蛋饺炸爆鱼,还有全家福砂锅…

上观新闻 2020-01-17 10:15:11

    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人过年送礼很简单

    有的拜年客人送一盒蜡纸包装的饼干,鸡爪果(油枣),或者拎两瓶绍兴黄酒,再送包糖果。杨忠明的父亲最喜欢昆山老家亲戚过年送来的蒸糕,有糯米和米粉做的两种,圆圆厚厚的一大个,把它切成一片片,大年初一放在平底铁锅里用油煎软,猪油融化香、甜、柔、软、糯,一家人吃得欢欢喜喜。

    六十年代初出现食品匮乏时刻柿饼和软枣、炒熟的芝麻山芋干也成了年礼

    柿饼又叫“排饼”,扁扁的排成一排,表面结着一层白白的霜花,里面是黄褐色的,很有嚼劲。在那吃不饱饭的日子里,柿饼可以填饱肚子。农村来的亲戚,则通常会送活鸡,草鸡蛋、草鱼、咸猪头、赤豆 、糯米、黄豆、芝麻、无锡油面筋、苏州豆腐干等农产品。

    贴年画

    除了吃和玩那时过年还对应着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和规矩

    年前要打扫卫生掸檐尘,贴墙纸和年画,所有衣服、床单被套要洗干净。更重要的一点,是过年前一定要全家人都洗一次澡、理一次发,新年到来时要穿新衣服、新鞋子。

    “现在人们天天洗澡司空见惯,但那时大家都住的蜗居,家里没条件,要到弄堂里的公共浴室洗澡,冬天时洗不了几次澡。一毛钱洗一次,也是过年的重要仪式之一。”

    杨忠明说,每到年前,浴室和理发店门口就排起长队。穿上新衣新鞋喜气洋洋迎接新年的孩子们,最讨厌的则是过年时下雨下雪,因为那时的新鞋子都是布鞋,鞋底进水就会坏。一下雨雪,就意味着没法穿着新鞋去拜年了……

    在杨忠明看来,当年的缺衣少食,令可以吃上美食、穿上新衣的过年,成了孩子们最大的盼望。而现在物质极大丰富,无论是美食还是新衣,对普通人来说都唾手可得,日子“天天都像在过年”,年味淡了也是自然而然的变化。“现在过年,我最好吃一碗泡饭,到山里清净的地方看看书就好了。”

    包汤团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