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图片

分享
侬好上海

陈望道首译的《共产党宣言》,为什么会被历史选择?

东方网红色之声 2020-10-19 07:26:01

  今年是陈望道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出版100周年

  它的翻译和出版

  不是偶然的、孤立的历史事件

  而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这个意义上说

  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也是历史的选择

  02:22

  “四大金刚”与“一师风潮”

  1919年6月,陈望道在五四运动的热潮中从日本回到祖国。9月,开始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任教。

  当时,和陈望道一起担任国文教员的有夏丏尊、刘大白、李次九,四人因积极提倡新道德、新思想、新文化被称为“四大金刚”。此外,沈钧儒、鲁迅、马叙伦、沈尹默、钱均夫(钱学森父亲)等也都曾在此任教。

  在进步、开明的经亨颐校长支持下,陈望道与其他进步教员一起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之中。陈望道在国文教学领域进行了大胆改革,提倡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传授注音字母,并引进刚在《新青年》上发表不久的《狂人日记》作为教材。

  陈望道是一师革新的灵魂和核心。他支持施存统、宣中华、俞秀松等进步学生创办刊物、成立社团、宣传新思想。一师主办的《浙江新潮》创刊号上转载日本杂志的一幅“社会路线图”,指出新社会改造的方向终将走向“布尔什维克”;第2期发表了施存统的《非孝》,令反动当局视为洪水猛兽,多次派员查办,责令开除施存统,还以所谓“非孝”“废孔”等罪名,对陈望道等教员予以撤职查办,调换校长,甚至休业整顿。

  这在浙江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最终触发了“一师风潮”。1920年3月29日,500余名军警包围一师校园,企图以武力解散学校,将学生押回原籍。学生和军警长时间对峙,最后反动当局被迫撤退军警,收回成命。

  “一师风潮”结束后,“四大金刚”除了李次九外,都来到了上海。当时的上海交通发达、经济繁荣,各国侨民聚居,产业工人集中,旧军阀的势力相对薄弱,各种救国救民之道在此交汇融合,各种思想在此互动碰撞。这对在各地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由于陈望道的号召力,一师的毕业生接连来到上海,加入“外国语学社”,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建者与骨干成员,积极参与早期党团组织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诞生奠定了基础。

  避免“假社会主义”干扰

  陈望道在日本留学期间,正赶上社会主义思潮在日本兴起。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河上肇的《贫乏物语》等宣传社会主义的读物,点燃了不少年轻人心中的社会主义火种。

  在这股热潮中,很多留日学生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陈望道更是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吸收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精华思想。和欧洲的社会主义者强调议会民主、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不同,日本社会主义思潮以社会组织、阶级战争、劳动问题为基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陈望道等留日学生避免了各种“假社会主义”的侵袭和干扰,也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中少走了弯路。

  “一师风潮”中,陈望道和师生们并肩战斗,获得了广泛认可。同时,它也促使陈望道认识到不能一味求“新”,还必须求“真”。在一师的改革,“实际上只是宣传文学革命,至于社会改革问题,只是涉及一些而已”,结果却被当局视为洪水猛兽。陈望道意识到,不从根本上打倒旧制度,寄希望于局部的改良是行不通的。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无产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组织马克思主义政党、宣传马克思主义变得十分迫切。苦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缺乏,陈独秀离京前特意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走了《共产党宣言》的英文本,准备带到上海选择合适的人选把它翻译成中文。翻译《共产党宣言》、出版《共产党宣言》单行本,是筹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准备工作。

  陈独秀到达上海后,立即会见《星期评论》《民国日报》《时事新报》等报刊的编辑人员。陈独秀、沈玄庐、邵力子等人一拍即合,决定由陈望道来翻译《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精通日文和英文,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又积极倡导新文化,白话文功底好。由他执笔翻译这部经典著作,可以说是不二人选。邵力子因为和留日归国学生有较多接触,对陈望道的情况比较熟悉,所以,1920年3月,由他出面向陈望道发出邀稿函,并随函寄去了日文版及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

  北伐战争时“随军散发”

  1920年4月底,陈望道携译稿来到上海。但不久后,《星期评论》被停刊,无法按原定计划连载发表译文。筹备建党的陈独秀接过了《共产党宣言》的出版任务。5月,“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宣告成立,一个重要工作内容就是研究《共产党宣言》、审校陈望道的首译本。

  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主要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浙江一师的教员和学生,主要是陈望道;另一部分是国民党员,如戴季陶、沈玄庐等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基础上,上海成立了早期党组织。

  俞秀松在1920年6月的两篇日记里,记录了由他将陈望道的译稿转交给陈独秀的情况。1920年6月27日记道:“夜,望道叫我明天送他所译的《共产党宣言》到独秀家去。这篇宣言底原文是德语,现在一时找不到,所以只用英、俄、日三国底译文来对校了。”6月28日记道:“九点到独秀家,将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交给他。”

  在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指导和资助下,以上海的马克思主义者为核心,还成立了一个社会主义的“统一战线”,即“社会主义者同盟”;同盟设有“革命局”,由陈独秀担任领导人。

  “革命局”下设立出版部、情报宣传部和组织部等机构,陈独秀指定、委托郑佩刚全权负责出版部工作。郑佩刚租到一幢新建好的石库门房子,安放“民声社”存下来的一部印刷机,并将熟悉印刷技术的妻子刘无(刘师复的妹妹)从广州调来。同时,还从“华强印刷所”找来4位熟练技工。这个印刷所命名为“又新印刷所”,取“日日新又日新”之意。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封面和扉页

  △第一版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又新印刷所诞生,第一版印了1000本,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9月,又印第二版。陈望道回忆:“上海书店也曾出版。第一版印千把本,奉送,有很多地方翻印。到北伐战争时印得更多,随军散发。”

  00:49

  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事件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出版后,对中国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很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通过这本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了革命道路。

  当时在上海参加早期党组织活动的林伯渠回忆:“头两次座谈,就是我与陈独秀、沈定一等三人,以后几次邓中夏、李汉俊也参加了,互相交谈的依据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国际大会的几个决议文件。”

  上海早期党组织还将全译本寄往全国各地,使得马克思主义真理、共产主义思想在各地传播,形成燎原之势。可以说,作为科学的建党学说,《共产党宣言》指导并加快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的进程,推动了普通民众的觉醒。

  1921年7月,《北京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说:我们曾试图在知识分子阶层中扩大我们的宣传工作,可是现在印刷所受到监视,因此,不能刊印我们的出版物。我们只散发了上海印的《共产党宣言》和《经济学谈话》。

  1920年7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湖南,在长沙发起创办“文化书社”,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后来又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领导带领研究会成员一起学习《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研究俄国革命,并与北京、上海早期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还结合中国的革命实践开展讨论。

  董必武回忆湖北早期党组织的情况时说:“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马列主义的东西是很少的,当时有个《共产党宣言》翻译本,是从日本翻译过来的,是陈望道译的,政治经济学也是陈望道翻译的,考茨基的《政治经济学入门》。”

  1920年秋天,刘伯垂来到武汉发展组织。他“带来了一个抄写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草案,详细内容记不清楚,大体不出《共产党宣言》的范围”“主要读物是《共产党宣言》《新青年》杂志”“大家都很喜欢读”。

  李达回忆起草“一大”宣言的过程时说:“接着大会讨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宣言》草案,这宣言有千把个字,前半大体引用《共产党宣言》的语句,我记得第一句是‘一切至今存在过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是受《共产党宣言》的影响而走上革命道路的;我们党的第一部党纲是按照《共产党宣言》精神制定的;我们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把《共产党宣言》引入中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中体现了广采博取、强基固本的爱国情操,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的使命意识,脚踏实地、执着奉献的实干精神,贴近群众、学习群众的创新路线,依靠组织、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是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永远铭记。

  来源:解放日报、央视新闻

  作者:霍四通、周晔(作者单位:复旦大学)

  编辑:小刘、章丛雨

  审稿:李宏洋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