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图片

分享
侬好上海

从“坐而思”到“起而行”

解放日报 2020-10-19 07:26:01
  ■李瑊

  在新老渔阳里,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陈望道、李达等人将创建新型政党的理想付诸实践,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创新性等宝贵特质。

  创立党史上的多个“第一”

  恩格斯说过:“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

  1920年11月,《共产党》月刊在渔阳里创办。其中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明确昭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自身的使命和责任,那就是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要求有新的政党、新的方法来团结组织各种各派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群众,以领导中国革命运动到底,并领导无产阶级得到解放”。

  在渔阳里,先进知识分子从“坐而思”到“起而行”,积极探索、勇猛前行,创立了许多党史上的“第一”:创建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第一个青年团组织,推动出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创办工人阶级刊物《劳动界》周刊,开办第一个培养青年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以及最早的工会组织上海机器工会、最早的工人学校半日学校,等等。

  “教工人应该晓得的事情”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是先进阶级和先进文化相结合的要求。

  中共发起组创办的《劳动界》周刊,是最早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其宗旨是:“教我们中国工人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

  在这本杂志上,李汉俊曾深入浅出地向工人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山上有的树不砍不值钱。拿斧头砍倒了值钱,是对工人付出劳力给的钱,而不是对树给的钱,把砍的树从山上搬到街上卖,又贵了些。如果有工人把这根搬到街上去了的树,锯成板子了,那就更贵。又如果有工人把这个板子做成桌子,椅子或者房子,那就越发贵了。总之,工人多加一点劳动,就要多贵一点。”

  如此“接地气”的宣传,让《劳动界》一时间成为“中国劳动阶级有力的言论机关”,在当时工人刊物中“发行范围最广、说理最显豁、收效最宏大”,被工人们誉为自己的“喉舌”和“明星”。

  应该看到,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活跃于渔阳里的早期共产主义者在斗争中逐步认识到,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对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才能真正为中国人民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作者为上海大学副教授)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