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侬好上海

分享
侬好上海

你知道"女功"吗?这个展揭秘女性从闺阁到职场之嬗变

综合 2023-12-27 18:41:30

    上海热线讯:从古代的刺绣缝纫到机器编织,从贤妻良母到职业女性……"女功"的意涵在此过程中有何变化?"女功"又是如何由传统向近代嬗变的?12月27日,第七届教育影像展《女功经纬:传统至近代的嬗变》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图书馆二楼开幕。

    展览以女功的生产、作业方式、传习、教育为主题,通过展现苏绣、顾绣代表作、传习所与学校中的女功课程、工厂女工工作场景等大量图像资料以及近代女功教材、近代上海女性时装等实物,进而编织成一幅女功从传统至近代发展、演变的精彩图景。

▲展览现场

    据介绍,"女功"这种专门的技艺教育不仅是"闺阁之间"陶冶情操之艺,更是为满足衣食住行、增加家庭收入的谋生手段。在"蚕织到刺绣"的板块中,参观者可从明清的《千秋绝艳图》《绣补图》等传统绘画中观看传统女性刺绣场景;还能从《春回大地》《桂子天香图轴》等苏绣、顾绣精品中体味女功技艺之高超。

    而手工艺,特别是女红,是女子服务社会的重要技能。清末民初,善绣女子纷纷向专职绣工或职业绣师转型。同时,近代女工传习所、近代家政教育与近代纺织工厂、女工教育亦随之发轫,女子职业美术学校蓬勃兴起。这一嬗变过程的历史线索梳理、回溯、探讨也是本次展览的重点。

    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梳理了从1898年至抗战前设有绣工科、刺绣课的女校或专门的女工传习所、蚕业学校的开设情况,并统计了1901-1937年江苏省设有刺绣课的传习所以及如沈寿、丁渭琦、杨守玉等近代女工刺绣专家,勾画出近代女子女红职业教育的概貌。

    同时,展览还展示了纺织厂与从1923年至1941年前各地女工的工作场景等相关摄影反映出在早期工业化与机器缫丝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女工群体的生存境遇与教育情况。

    "冯秋萍们的编织世界"是此展览中的一大亮点。在类似近代上海石库房的展览场景中,陈列着旗袍、套装、学生装等各类近代时装,引导观众体味20-30年代上海毛纺织业之繁荣。而冯秋萍、黄培英则是绒线编织的代表人物,她们不仅积极开办编织学校,亦编写多种绒线编织教材,构筑起多彩的“编织世界”。

▲旗袍,套装,学生装等各类近代时装

▲旗袍,套装,学生装等各类近代时装

    此外,展馆里还开展了藏书票拓印、学生创作的剧本游《杨树浦的女儿们》、沉浸式角色饰演《弄堂里的编织记忆》,以及钩针编结工作坊等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让此次影像教育展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带给观众深刻的教育意义,让观众在游戏、体验与多元互动中拉近与女红技艺的距离,更切身体会由古至今的女性群体在操劳女红的过程中的成就、困惑、苦难与深刻价值。

▲藏书票拓印

▲剧本游《杨树浦的女儿们》

▲沉浸式角色饰演《弄堂里的编织记忆》

    策展人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阐述道:"女性怎样能够在社会中成为一个真正的主体?教育起了关键作用。当女功变成了课程,变成了教科书,进入了学校,融入了学制,进而把这些仅仅是口耳相传、手把手教的东西,变成了一种知识系统。这是非常重要的转化,也是教育非常大的功绩。在这一知识系统中,我们才能发现女性发挥的作用,以及她们折射出的伟大光辉。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中国的女性,我想大家一定会有一个新的观感。这也是我们办展的目的,希望这次展览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而在谈及女功,女红,女工的区别时,策展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系主任毛毅静表示,女功作为社会、家庭生产的基本技能和方式,在中国传统社会具有广泛基础。"女红"在古时红与工、功同音同义。在本展览中用女功,是为了突出历经时代的变迁的近代女子的生活,女功进而寓意了随着女子教育的兴起,女子学堂、传习所等课程功课传统向近代的嬗变。

    据悉,本次展览将从2023年12月27日开始,持续展出至2024年1月12日,免费对公众开放。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