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热点新闻

分享
热透社

最美科技工作者|“防疫”女侠吴凡:上海能经受住疫情的考验绝不是因为“幸运”

东方网 2020-09-23 10:54:35

  东方网记者解敏9月23日报道:她是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唯一的女性。新冠疫情汹涌而来时,她被人们称为“防疫女侠”,她在第一时间提出“及时发现病人,快速感染溯源,100%密接隔离管理”的关键防控措施。

  51次疫情防控研判专家会,她密切跟踪研判疫情进展,在关键节点为上海的防控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防控建议;12场市政府新闻发布会,解读疫情防控措施;参与全国疫情分析研判,参加中国-WHO新冠疫情联合专家考察组,与中外专家就全球疫情走向做出判断,提供建议,分享上海和中国的抗疫经验。

  她就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长——吴凡。

  上海能经受住疫情的考验绝不是因为幸运

  上海这座城市在近30年间,曾经历过了多次传染性疾病的发生。1988年的甲肝大流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让这座城市面对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更为理性。此后,从SARS到H7N9到今天的新冠肺炎,上海都经受住了考验。

  吴凡说,“曲突徙薪这个词就是用来形容公共卫生领域的,简单地讲就是要预防在先”。“上海能够一次次经受住考验,绝对不是因为幸运,而是依赖于长期以来对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 “体系”一词,也是吴凡接受媒体采访时最常提及的词。因为她本人就是上海整个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全程参与者。

  什么是“体系建设”?吴凡解释,在上海有相当高水平的医院,医院除了日常诊疗服务,还要有预警机制,有能力去发现风吹草动。如果下次有新的传染性疾病来袭,医院可以马上切换模式,从诊疗服务转换为应急救治状态;政府各部门可以从常态分部门运行切换成以功能化为单元的多部门协同,这种切换靠的就是单位、部门之间的共同协同,上下不同层级之间的联动,而联动和协同,依靠的就是体制和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上海是第一个省级政府出台应急处置管理办法的城市,是第一个省级政府成立公共卫生联席会议的城市,几十个政府部门大家坐下来,通过这种机制讨论公共卫生工作。”

  “与发达国家的其他大型城市相比,上海把疫情控制住了,还有一个原因得益于这个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是我们整个体系的‘网底’。“基层网络搭建得越好、越有序,关键时刻越能发挥作用,我们可以在最短时间、最有序地动员起社会各方力量,联防联控,步调一致,这是国外任何一个城市都做不到的。”提及上海整个公共卫生体系的“根基”,吴凡显得尤为自豪。

  今年4月8日,上海发布了《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简称公共卫生20条,除了硬件建设,“20条”更注重的是体系建设、机制建设、能力建设、保障建设。

  应急科技攻关 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疫”

  早在2010年,吴凡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动态风险评估的理念,针对传染病、公共卫生危险因素、伤害等领域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分析,甄别监测重点领域和重点风险,自主研发建立了集信息收集、综合分析、实时预警和应急处置为一体的大型活动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园区投入实践应用。她牵头制定了国家卫生应急风险评估技术规范,成功应用于世界游泳锦标赛、亚信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上海市重大活动保障,并在全国被广泛应用。

  2013年,她建言上海果断关闭活禽交易市场,为中国有效阻击人感染禽流感H7N9立下汗马功劳,世界卫生组织给出了“灵敏、专业、高效”的最高评价。一声令下,关闭市场看似容易,但这背后离不开的是应急科学攻关发挥作用以及长期的“实战”经验积累。

  在新冠疫情来临时亦是如此,“如果没有相应的科研对策,第一时间找出的关键问题,形成策略和具体措施,疫情可能不会那么快并有效地得到控制。吴凡告诉记者,针对此次疫情,上海很快就启动了“应急研究”,疾控人员、医学专家等都参与其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等。

  作为公共卫生学科专家,她牵头负责上海市应急科研攻关项目《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病学研究》,聚焦新冠肺炎传播能力、传播方式,构建基础模型对疫情发生发展做准确预测和预警,研发“传染病智能溯源管理系统”,助力密切接触者排摸以及感染者感染来源追溯,六大研究成果应用于防控现场。

  为没有鲜花与掌声的行业培养有情怀的精英人才

  与临床一线治病救人不同,公共卫生领域的工作因为身处幕后,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鲜花与掌声。吴凡说,“这个领域你投入得越多、干得越好,就越接近于砸自己的饭碗。我们50年代血吸虫防治,有一批很好的专家,最后把血吸虫病消灭了,业务萎缩,专业人员就没什么事儿干了。这支队伍渐渐呈现出老龄化,直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所以,做疾控工作的人是一群有情怀、有大爱的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现在琢磨得最多的是如何持续地培养公共卫生人才,如何让更优秀的人才进入公共卫生领域,在下一次疫情来临的时候,同样有人可以站出来,挑起重任。“这还需从整个社会环境的改变开始,这次疫情过后,相信很多的优秀人才会加入到公共卫生事业中,我们要为这些人才搭建宽阔的事业平台,让他们能够去施展才能。”

  “以前,公共卫生领域,有一句行话叫’财神跟着瘟神走’。充足的资源会随着疫情而来,但是疫情一走,各种支持就减少了。这一次国家下了大决心,把公共卫生安全纳入到国家安全的整体框架当中去考虑,相信在可预期的未来这种情况会得到很好的改观。”

  如今,她也正在建议,在战略层面进行“全链式”科技部署,建立长效机制,并启动实施生物安全重大科技计划,开展有组织的科技攻关行动,做好“平战结合“创新科技人才和技术的战略储备,以应对今后的风险,为未来增加更多的确定性。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