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热点综合

分享
热透社

中企通信与应科院携手颠覆客户体验 共同研发融合增强现实技术的远程运维方案

2020-11-20 14:15:14

此外,在11月19日的媒体沟通会上,中企通信总裁 李炳智(Esmond Li)先生、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行政总裁 周宪本先生、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首席科技总监 许志光博士、中企通信数据科学与创新副总监 詹东东(Adan Zhan)先生通过视频会议连线的方式与来自国内四个城市的媒体进行了交流。

以下为采访内容:

问:请问詹总,实现 AR千里眼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比如,网络是不是要部署5G?做这一套解决方案是有门槛的,门槛的主要核心在哪里?是算法,还是一些后端的技术?

詹东东:我来简单介绍一下部署这套平台时候的过程、门槛和技术特点。

这个项目是我们和应科院一起合作进行的。其中,应科院负责开发软件平台并根据不同场景量身打造相关方案,中企通信充分运用在多种不同应用场景的商业案例经验,提出相关信息和意见,令该方案能应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客户需要。

当然这个项目对我们来说,也有着不小的挑战。刚刚应科院的许总监有谈到,虽然这两年AR技术在工业和消费领域已经有一些应用落地,但也还是在起步阶段。把AR技术和ICT服务进行融合,据我个人了解,我们是第一家进行相关尝试的。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的参考,也没有最佳实践可以去复制,整个过程是摸着石头过河,综合我们过往的经验,将我服务现场的各种流程、场景、人员、设备进行虚拟化,把我们的服务打碎,然后进行整合和重塑。这是我们遇到的挑战之一。

第二,我们希望通过这套技术能够为客户提高更高的价值,所以在考虑这套技术落地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客户的场景需求,比如做AR前后,效率和体验能够做到多少倍的提升,这一点我们内部一直在不断论证,甚至还到客户现场对客户进行访谈和调研。这个论证过程虽然辛苦,但是我们真的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帮助我们正确考虑到现场第一线面临的问题。

在提供这套服务的时候,我们对环境的要求是极简的,越简单越好。当我们的工程师戴上AR智能眼镜在现场进行操作,客户只需要申请服务,获得我们给他的账号和密码,通过他面前的屏幕登录,就可以看到工程师在现场看到的环境,还可以使用 AR技术对现场增强,我们在现场其实只需要对网络进行连接。

我们目前能够做到在极短的、或者对网络要求不太高的环境下面,都一样能够有优质的体验。很多时候我们的工程师都是直接打开自己手机的4G热点来连接互联网,就完成了这样子的操作,整体是比较简单的。

问:这样部署之后,数据中心内部还需要一些硬件布置吗?

詹东东:我们的工程师在现场布置这副AR智能眼镜,需要有网络支持,Wi-Fi和手机热点都可以,而其他的都不需要。整套AR平台是部署在云端的,并不需要对现场的硬件设备有任何的改变,甚至我们已经把它变成容器化、微服务化,这个也是我们和应科院在架构方面的配合。

问:刚才我们了解到,“AR千里眼”远程运维服务是在疫情期间对很多企业的帮助是非常大的。目前疫情防控进入了常态化,咱们这套系统将如何更好地去服务客户呢?有没有一些服务国外客户的案例可以分享?

李炳智:其实我们在疫情之前就一直与应科院有合作。原本最初的时候,我们是想做一个用于我们内部工程师到客户现场安装和调配设备的系统。当疫情发生了之后,很多 IT人员无法进入数据中心现场进行维护,或者被要求提供核酸检测才能进入到数据中心。于是,我们在想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如何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AR千里眼”远程运维服务便由此而生。

目前我们主要服务于国内,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的数据中心。我们在新加坡、欧洲方面也有数据中心,之后也会在那里推出相关的服务。

问:我刚才体验了一下这副AR智能眼镜,觉得在流畅度和一些操作上可能还需要改进,中企通信有没有相关的改进计划,让眼镜使用起来更好一些?另外,AR千里眼技术确实是非常好的一个实践,未来中企通信是否有计划将这种技术授权给其他外部运维人员使用?

詹东东:AR与VR最大的区别,是需要通过语音和手势来对虚拟信息对进行现实增强,所以对于从来没有使用过的人员,他对操作需要一个习惯的过程,要有一定的熟知度。首先需要熟悉对眼球的识别,因为每个人的眼球不一样,近视度数也不一样,需要有一个检测的过程。

第二,当进入系统之后,需要通过一些特定的手势来调出后台信息,对现实进行增强。而特定手势的背后,代表的其实是不同调度的要求,所以可能一开始的时候需要熟悉手势的精准度。

第三,当我们在进行相关操作的时候,还需要了解和熟悉一些隐藏技巧。比如,我们可以拿、捏,把虚拟的东西拉到现实、甚至更近的境况里面,从而看得更真切一些。或者是把它挪动到另外的一个3D位置来进行现实交互。

对于后续研发或对外拓展方面,其实我们一直希望能够将这套技术赋能给更多行业。AR与现在很热的数字孪生是一个对应的关系,在工业、互联网、零售、物流仓储等领域,都需要数字孪生技术来实现对现实和智能场景的增强。我们希望未来能有机会与应科院进行相关的尝试。

问:确实这种把AR应用到运维上的这个想法很好,当工程师与客户交互的时候,系统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故障排查的提示功能?另外,应科院是否有计划将AR技术拓展到更多领域,比如电子制造和设计领域,工程师不用到现场,通过AR就可以给客户提供电路方面的设计指导?

许志光:AR技术最重要的就是场景问题,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三维视角的技术,还会用到AI人工智能技术,存在很多运算。当然,AR眼镜、后台连接企业数据,同样是很重要的问题,另外还关系到云计算、云安全、大数据等等。这次我们与中企通信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因为他们在场景研究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应用经验。

至于系统提示功能,主要看后面的数据和资料,如果有的话其实是可以的。

周宪本:我补充一下。对于虚拟场景,目前我们与中企通信合作的只是一个起步,之后还有一些更大的潜力,比如在5G方面。经过这次我们跟中企通信的合作之后,很多其他的应用也可以启动起来了。等相关技术成熟了之后,AR与5G配合一些低延迟、高容量的应用,潜力可以说是无限的。我们非常荣幸有这次机会跟中企通信合作。

李炳智:我也做一些补充。关于设备,我们会有一些改进的地方。这个AR智能眼镜,刚戴上的时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它会扫一扫你的眼睛在哪里,你的位置是怎样的,然后才活动鼠标。

应科院是一个强大的科技团队,掌握了很多最新的科技技术,拥有丰富的软件开发平台经验。而中企通信则拥有很强大的客户群,我们非常了解我们客户的需求。所以我们这一次跟应科院的合作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配合,更好地提供服务给客户,提高客户体验,对这个行业的创新和社会发展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未来,我们希望将这些技术和经验可以应用到更多行业中。

问:在AR应用场景方面,有些客户对数据安全会有一些特别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提供什么操作?另外,使用AR之后,对数据连接的要求会大大提升,如果单纯使用4G热点或者Wi-Fi,可能发生网络波动或者是网络不稳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有效的运维?

詹东东:中企通信对于数据安全有着非常的高要求,我们在ISO、GDPR,以及国内的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保护法等方面都遵循合规管理。在技术层面,我们所看到的画面在传输过程中是加密的,所以这个数据并不会落地。把数据调到眼前来的这个过程,是通过AR技术,把存在于后台运维管理中心的信息呈现在眼前。所以在数据管理层面,不论是在合规管理、技术控制,还是传输过程,我们都能够将数据安全控制得很好。

另外,中企通信本身也是数据安全服务的提供方。我们的TrustCSI信息安全管理服务,贯穿了企业客户在 ICT或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从接入侧、网络侧到数据侧、应用侧和系统侧,能够保障端到端的数据安全。

在应用体验方面,我们其实有几种场景。在有Wi-Fi的环境下,我们的眼镜直接接入Wi-Fi。当然其实比较常见的场景,还是通过我们自己手机的4G或5G热点,将AR智能眼镜与后台连接互动。在开发的过程当中,我们和应科院已经考虑到了这种场景下传输的不稳定性,所以使用了一些技术来对整个传输的过程进行优化和控制,根据不同的场景对整个画面进行调节,对带宽的占用做到更好的优化比。

我们目前测出来,一个用户在连接手机热点的时候,花了大概是两兆到三兆左右的带宽。我们希望在更多不同的环境里面都能做到较好的体验支持。

许志光:虽然这次推出的是一个AR应用,但是我们需要把不同的技术联合起来,跨领域的结合才是最重要的。中企通信与应科院在这方面就合作得很好,在场景研究和技术结合方面都配合的很好。

问:请问目前“ICT+AR”服务是否只应用于中企通信自己的云数据中心?我之前去过很多数据中心,发现智能化运维确实是目前的重要需求,也是一个趋势,中企通信有没有考虑过将其打包成一个服务产品,向其他数据中心出售或者服务?

詹东东:目前来讲,这个服务是在我们自己的数据中心里面,这里有几方面原因。

第一,需要有懂得且能够熟练操作这套系统的人员,在现场进行一些服务,我们自己的人员和数据中心能够比较好地提供相关支持。

第二,由于我们的工程师为客户提供7×24小时的服务,所以我们更懂得我们的客户。服务一启动,我们就已经知道这个客户他上次做过什么样的调节,这次需要用AR技术来帮助他做到什么样的提升。

您刚刚谈到说会不会把它变成一个服务,然后打包推到其他的运营商,我觉得这个可以讨论、规划和设想的。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国内疫情目前已经走向了一个平稳期,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企业的整个组织开始分散化,会有很多的数据中心分布在各个地方,而且专业的运维人员也都分布在不同的地方。过去,我们的人员、流程、场景、服务对象都是集中在同一个地方,但是现在非常分散了。如果我们要把各方面的资源和流程整合在一起,提升服务效率,就需要有借助这样子的新技术。

问:请问整个服务的合作研发花了多久的时间?中企通信和应科院各自负责哪些方面?在刚刚研发出来到咱们的数据中心去试用的时候,是否有遇到一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周宪本:应科院作为应用科技的研发机构,我们做的研发都是会跟我们下游的一些伙伴一起完成的,我们做的每一个项目都会落地在现有的场景里面。这次与中企通信的合作,我们配合的是他们可能已经有的场景,在得到他们一些经验分享的时候,我们再去微调我们的应用研究,为中企通信的产品进行本地化,跟他们的客户应用可能配合得更紧密。

在其他行业和技术方面,其实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标准方面,有一些国标也是我们做的。我们希望未来与中企通信可以在标准方面也可以多一点合作,帮助提升企业效率。

许志光:中企通信主要负责场景的研究,我们应科院做的是技术的研发组合。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

李炳智:我补充一下,应科院有一个很强大的团队,他们有人才、有技术。但是在商用方面,在客户的需求方面,我们有很强大的客户群,我们会更了解客户有什么需求。定义应用场景这点很重要,因为这真的是客户需求的,比如最初我们的场景是装线路,后来变成数据中心,下一步会根据客户需求定义其他的场景。

问:中企通信这次推出的远程运维模式,体现了一些未来运维的发展趋势,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在5G、AI这种新技术到来以后,未来的运维服务会有怎样的发展?另外,刚刚大家都谈到面对疫情后疫情时代,产生了一些新的需求,再加上现在中国正在大力推动新基建,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企通信在整个市场上看到了哪些新的机会?有没有一些相关的发展规划?

李炳智:大家也知道,在国家的“十四五”规划里也制定了一些目标,要以自律自强为支撑,要自主创新。而中企通信一直以来都是以“创新不断”为经营理念的。受新科技的影响,很多企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的客户也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对新技术的不熟悉,所以我们在提供服务的时候,非常重视技术的创新。

我们现在侧重自主研发、对外相结合的合作策略,我们有一个专职创新的信息科技服务及数据科学部门,主要研究如何将5G、AI、区块链等等新技术运用在日常的ICT服务上面,如何为我们的客户更好地提供优质服务。我们成都的研发团队在阿里巴巴今年的“天池大数据竞赛”获得了第一名,这也表明了我们的一些技术研究是很先进的,确实我们在这方面的投入也很多。

这次与应科院的合作,正好就是我们对外合作的一个典范。因为我们知道,单靠我们自己去做研发是不够的,而应科院有很强大的研发队伍,掌握了很多新兴技术,所以通过自主研发与对外合作这样双结合的策略来应对数字化转型,帮助我们更好地提供客户服务,助力客户的业务增长。

我们看到疫情对客户的影响很大,对客户的商业模式和生产模式带来了一些新的改变,比如很多公司会实施远程在家办公,这就需要有一些新的技术来配合。当然这些新的技术也在我们的考虑之内,为客户提供更好的ICT服务做好准备工作。

问:这种ICT与AR结合的运维模式,会不会在未来成为行业内一种主流的服务形态?

詹东东:通过开发AR技术来提升效率,这是我们一开始的初衷。后来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快速地利用我们的创新能力,转向对抗疫工作和企业的支持。

我们发现,客户企业在疫情期间受到了冲击,需要用数字化的能力来去缝合冲击,然后去支持企业业务的连续性。但是,数字化能力有没有可能也会受到冲击?就好像这次一样,无法进入数据中心里面去做支持。所以我在想,其实AR或者其他技术,它也必须要有更新的数字化的能力来支持数字化。

我们这次的服务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客户需要用数据中心来支持数字化,而我们用AR的数字化能力,反过来支持数据中心数字化的发展和支撑。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循环,而且会是接下来的大方向。因为数字化它也需要有一个支撑,而中企通信一直都在做网络连接、信息安全、云计算,都是偏向于基础架构的支撑能力的,所以客户企业在我们的基础数字化能力之上,能够很好地去运营它的数字化转型。在整个逻辑里面,我们其实会有比较多的一些理解和拓展,甚至是尝试。

问:我发现,你们使用的AR智能眼镜都是同一款品牌,未来是否可以把服务做成一个应用,类似APP这样,只要戴上AR眼镜就能够使用?未来是否会与更多的AR公司进行广泛的合作?

詹东东:AR技术在底层的混合现实和增强现实,目前是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像AR这样的硬件穿戴设备,它自己本身也在不断发展,我们看到不同的操作系统和不同功能模型的一些AR穿戴设备正在不断涌现出来。

接下来我们和应科院在这方面的合作方向之一,就是会把它变成一个通用的平台,要能够覆盖、支撑到更多的AR穿戴设备。我们将AR和ICT服务相结合,更看重的是跳开对底层硬件平台的限制,面向更宽广的平台支撑。

问:今年是应科院成立20年,那么现在有了和中企通信这样一个成功案例之后,未来是否有在中国大陆类似行业里的项目和发展计划?

许志光:其实在这20年以来,应科院做了很多不同的项目,比如说5G、AI、IoT等方面,在国内外不同的企业都有很多的发展。目前来说,我们比较多的是5G系统,把通信先搞好。其次,我们在车联网、智能工厂各方面都有很多很好的数据交流技术,再加上不同的场景,比如将AR、VR结合到项目中。

问:中企通信一直以来在通信领域和数据中心管理运维管理方面都做得很好。但是现在做的这种远程运维,可以说它是软硬兼施,还加入了服务体系。我想了解一下这是不是意味着中信通信的市场战略目标正在转移?另外,与应科院的这种合作,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为我们新的战略部署做了一个铺垫?

李炳智:其实我们一直的战略都是更好地为企业客户提供 ICT服务,主要都是管理服务,这次推出的“AR千里眼”服务也是其中之一,客户在这方面的需求还是很大的。最初我们提供的是通信连接,后来由于客户企业在数据中心、云、信息安全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我们便相应地纳入了服务范畴中。所以说,我们的战略一直都没有变,只是根据客户企业需求的变化扩大了服务范围。

问:在这次合作中,应科院和中企通信具体的职责和职能怎么去划分?

李炳智:应科院有专业的人才和强大的团队,在最新的技术方面有着很强的支持,在软件研发平台方面的经验也很强。所以在“AR千里眼”这个项目中,应科院提供了很重要的技术支撑。中企通信熟悉客户应用场景,了解客户需求,所以我们在商业方面的考量比较多,在一些客户的应用场景方面提供专业意见。

以前没有“AR千里眼”的时候,工程师需要翻阅手册等文件资料来按照或检查设备。但现在就不用带那么多的文件,在“AR千里眼”的系统中可以看到。其他一些在安装或者运维当中需要用到的ICON,我们在这方面会提供很多经验,技术层面就交给应科院来解决。我们就是这样合作来完成“AR千里眼”这个项目的。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