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热点新闻

分享
图片
热透社

重磅!闵行主城片区南部单元规划终于来了!公示中

上观 2021-06-10 06:00:11

未来至2035年,闵行主城片区南部单元将高度聚焦“科创赋能闵南,深度产城融合”,目标建设成为“产业创新、活力人文、品质生态的上海南部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

一是,打造创新引领的高端智造核心,构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上海高端智造核心区,完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多链重构。强化高端智造引领,促进科技创新策源,强化资源优化配置,构建多元创新空间。

二是,成为幸福温暖的科创人文城区,深度产城融合,促进生产与生活无界互动。重点围绕职住平衡、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方面补短板,提品质,强内涵,成为高品质有温度的科创人文城区。

三是,建设绿色韧性的南部科技智湾,以郊野生态为本底、以多元文化为主题、以科技赋能为抓手,全面提升滨江腹地空间品质,成为展现城市科创文化特质和开放包容未来感的上海南部科技智湾。

闵行人热切关注的

上海市闵行主城片区南部板块单元规划

(含重点公共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草案

已经开始公示啦!

以下为部分内容

总则

规划范围:闵行主城片区南部单元位于闵行区南部,东至黄浦江,南至黄浦江,西至闵行区界,北至吴泾镇、颛桥镇、莘庄工业区行政边界,规划范围总面积138.4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辖3个镇、1个街道、1个工业区,分别为颛桥镇、马桥镇、吴泾镇、江川路街道和莘庄工业区。

规划范围图

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20-2035年,近期至2025年。

编制重点:本次单元规划编制着眼未来,在“上海2035”总规及闵行区2035总规对地区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加强与虹桥等地区的联系,提升自身优势资源,引导地区发展定位的提升;同时落实上位规划的约束要求,优化公益性资源配置,确保对地区发展和品质提升的有效支撑。从核心发展目标、空间结构、地区转型、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和综合交通六个方面明确南部单元未来的发展要求与策略。

(1)深化发展目标,支撑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

闵行区2035总规明确闵行南部单元发展目标为促进产城融合,打造上海西南部的科创中心。本次规划进一步整体谋划长远战略,深化发展目标。重点强化科创引领,提升创新空间承载,深度产城融合,调整空间结构,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2)深度产城融合,引导高质量城市空间塑造

突出科技充分赋能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强化科创高度串联的“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完善优化南部单元空间结构,促进深度产城融合,明确清晰的空间体系。

(3)重点地区转型,推动整体空间结构调整

以重点转型区的带动,推动南部单元的整体空间结构调整。形成颛桥向阳工业区、莘庄工业区、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及周边(含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四处重点转型地区。

(4)坚持生态塑底,构建高品质全域绿色空间

严控生态底线,确保生态空间落实,强化绿色韧性基底。完善绿地结构,提升绿地品质,结合已建地区城市更新及重点地区转型增加各类各级公园,实现多层次全覆盖,构建五级公园体系。秉承生态人文特点,塑造开放活力江岸。

(5)强调民生保障,落实全覆盖均等化公共服务

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发展理念,强调民生保障,落实全覆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组织紧凑的社区生活网络和休闲空间。补强南部单元的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高各类设施的覆盖率,保障市民享受均衡便捷的基础公共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强为产业创新服务的配套设施。

(6)优化多模式交通,大力提升交通承载力

优化多模式轨道交通,强化多层次互联互通。完善地区综合交通,适当提升路网密度、优化路网结构。倡导绿色出行,建设立体化的慢行交通系统,营造绿色低碳的慢行出行环境。强化轨交站点周边的综合开发利用,建设功能复合的TOD社区。

总体发展战略

发展总目标:落实“上海2035”总规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总体目标及闵行区2035总规优化产城关系、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综合交通的战略任务。明确闵行主城片区南部单元的发展目标为“科创赋能闵南,深度产城融合——建设产业创新、活力人文、品质生态的上海南部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

分目标:基于发展总目标,从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出发,细化成三个分目标,即上海南部“创新引领的高端智造核心、幸福温暖的科创人文城区、绿色韧性的南部科技智湾”。

分目标一:创新引领的高端智造核心

构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上海高端智造核心区。加快扶持专精特新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质量提升,完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多链重构。强化高端制造引领,促进科技创新策源,同时强化资源优化配置,着力构建多元创新空间,促进土地高质量利用。成为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承载区,振兴民族工业精神。

分目标二:幸福温暖的科创人文城区

以人民为中心,以科技赋能为支撑,深度产城融合,促进生产与生活无界互动。重点围绕职住平衡、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方面补短板,提品质,强内涵,进一步吸引创新人才高度集聚。成为宜业宜居、宜乐宜游、高品质有温度的科创人文城区。

分目标三:绿色韧性的南部科技智湾

融合区位特点、生态特征和文化特色,通过科技创新带动黄浦江南岸腹地区域转型发展,以郊野生态为本底、以多元文化为主题、以科技赋能为抓手,全面提升滨江腹地空间品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和风貌记忆。成为展现城市科创文化特质和开放包容未来感的上海南部科技智湾。

综合发展指标表

承接并落实“上海2035”总规的指标管控要求,建立49项引导管控指标,涵盖发展规模、服务设施和历史文化、综合交通、生态低碳安全、城市经济5个方面。

闵行区南部单元综合发展指标表

其中发展规模指标10项,包含建设用地总规模等;服务设施与历史文化指标18项,体现历史文化、公园绿地、公共服务等公益性保障要求;综合交通指标4项,体现道路交通与轨道交通的规划要求;生态低碳安全指标14项,体现对生态安全底线保障要求;城市经济指标3项,体现产业和经济发展要求。

发展规模与开发容量

人口规模:至2035年,南部单元规划常住人口规模为80.3万人。同时在常住人口基础上,预留一定的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能力,进行公共资源配置。高等级文化、医疗、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及水、能源、环境保障、交通等基础设施,按照更大区域内人群的需求予以配置。

用地规模与结构:至2035年,南部单元规划建设用地116平方公里,城市开发边界面积115.6平方公里。本次单元规划的用地方案重点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土地集约复合利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严格落实底线管控要求,保障生态空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提高设施覆盖率。优化提升产业用地功能,引导工业仓储用地转型升级。探索交通设施、市政设施地下化、复合化建设。

对吴泾工业区和莘庄工业区东区实施战略留白。其中吴泾工业区(吴泾镇部分)区域总面积8.86平方公里,莘庄工业区东区区域总面积4.75平方公里。

开发容量:重点增加公共服务设施规模,着重补充养老福利、文化设施、医疗设施及各类社区服务设施和基础教育设施等建筑规模。严格控制住宅开发容量,优化住宅结构,提高租赁性住房比例,合理确定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住房比例。

结合总体空间布局优化,引导开发容量向地区中心、TOD社区、创新功能集聚区等特定政策区进行集聚,强化地区功能,优化产城融合。在保障先进制造业规模前提下,推动传统工业地块向科技研发等功能转型,提升产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率。

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

(1)总体结构

本次单元规划提出“两核多心、一廊一轴、一带一环、四区相融”的空间结构。

两核多心:“两核”指两处地区中心,即元江地区-剑川路两侧地区中心、马桥地区中心。元江地区-剑川路两侧地区中心围绕三区联动,重点培育科技创新、商业、文化等功能,形成服务闵行南部本地为主的特色服务中心;马桥地区中心依托人工智能产业和科创特色,提供科创、文化、商务、办公与交往空间,同时为本地提供高品质配套服务功能。

“多心”指多处创新服务中心,即莘庄工业区产业服务中心、马桥人工智能应用综合实践中心、闵开发产业服务中心、零号湾创新孵化中心、紫竹科技金融中心等多处创新服务中心。

一廊一轴:“一廊”指南部科技创新走廊,促进科创资源的集聚升级,串联多个创新园区、校区、社区,导入新兴创新单元。“一轴”指沪闵路综合服务轴,形成以综合服务功能为主的主要联系轴。

一带一环:“一带”指滨江活力带,以生态先行、两岸联动、交通支撑、活力开放为原则,推动滨江地区功能提升和空间开放;“一环”指生态休闲环,借助地区内主要道路串联各类型生态空间,形成南部单元环状生态休闲体系,服务城市其他功能。

四区相融:“四区”指四个主要产城融合地区,即莘颛产城融合社区、江川产城融合社区、紫竹产城融合社区、向阳产城融合社区。明确为本地居民、尤其是创新人群提供品质化的居住及公共服务等。

空间结构规划图

(2)中心体系:二级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形成“2+N”,即2个地区中心、多个社区中心的中心体系。

地区中心:包括元江地区-剑川路两侧地区中心和马桥地区中心。

元江地区-剑川路两侧地区中心:北至元江路、南至东川路、东至莲花南路、西至甁安路,用地面积5.3平方公里。联动元江地区、剑川路商务区、向阳工业区等,通过园区、校区、社区的三区融合发展,重点培育科技创新、商业商贸、文化等功能,形成服务闵行南部地区的特色服务中心。交通上主要依托5号线和东西联络线。

马桥地区中心:北至元江路、南至北松公路、东至昆阳北路、西至茜浦泾,用地面积4.9平方公里。围绕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提供与高端创新人才相适应的文化、娱乐、商业服务与交往空间,同时为周边居住人群提供高品质的配套服务功能。交通上主要依托东西联络线、嘉闵线南延伸段以及局域线。

社区中心:按照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标准,组团内部设置1-2个社区中心,提供完备的社区级公共服务功能。南部单元共形成约15个社区中心,每处服务5-10万人。

(3)生态格局

落实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形成“一段四带”的生态布局结构,其中“一段”指近郊绿环黄浦江段,“四带”指黄浦江间隔带、吴泾间隔带、申嘉湖间隔带、沪杭铁路间隔带等生态间隔带。近郊绿环与生态间隔带串联南部单元生态网络,构筑绿化开敞空间,保障城市生态空间,保护廊道内重要生态资源。稳定绿地空间骨架,构建“蓝映两岸、绿动闵南”、“特色郊野、自然入城”的绿化结构。

生态结构规划图

规划用地布局

聚焦城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优化核心功能的空间载体和空间绩效;提升控规未实施地区空间品质;完善控规未编区域城市功能,优化用地结构、促进职住平衡。

城市开发边界内重点补足公共设施用地和公园绿地;缓解职住平衡,适度增加租赁住宅供给;保障商业商务设施用地合理供给;推动工业用地升级转型,适度增加研发用地,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打造创新引领、人文生态的产业创新功能区。城市开发边界外以马桥郊野单元和吴泾郊野单元为主,促进农林复合,充分发挥生态功能,落实生态空间,局部布局建设用地。

(1)居住用地布局:严格控制新增住宅总量。形成马桥旗忠生态居住组团、颛桥居住组团、江川居住组团和紫竹居住组团。为匹配产业创新功能的配套需求,适度增加租赁住宅。

(2)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鼓励和引导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设置。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同时考虑更大区域内人群的需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完善社区生活圈。引导商业商务设施用地在地区中心、TOD社区和重点转型区域等集中布局。

(3)工业、仓储物流、研发用地布局:以产业区块为主布局工业用地和研发用地。重点推进产业基地、产业社区转型。产业区块内适度增加配套服务、绿地和道路等。

(4)道路广场及对外交通设施用地:落实全市重大交通设施,合理增加道路广场用地,提高次支路网密度。优化调整对外交通设施用地,引导集约利用。

(5)市政设施用地布局:落实全市重大市政等基础设施及廊道用地需求,规划引导市政设施复合利用。

(6)绿地布局:本次单元规划大幅提升公园绿地规模,形成点、线、面结合构建的生态绿网。重点补足城市绿地,实现公园绿地倍增。

土地使用规划图

村庄布局规划

(1)村庄布局规划

规划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保护传统乡村风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推动乡村振兴为基本原则,将全区村庄分为保护村、保留村(含农民集中居住点)以及撤并村三类。

保护村应在村庄规划的指导下,加大传统村落保护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存维护好村落自然文化生态和宽松安静的人居环境,避免干扰破坏村民的传统习俗和生活秩序,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活条件。

保留村应以行政村为单位整体考虑,重点对保持村庄格局、生态培育、产业发展、环境改善等提出相应的规划实施策略。对规模较大,现状条件较好,有一定发展潜力的自然村,规划予以保留和改造提升,完善基础服务设施配套,对规模小、居住环境差的自然村通过村庄规划逐步进行集中归并。

撤并村可以自然村为单位推进,将位于四线和高速公路、高压走廊等其他重大市政设施,以及道路红线、河道蓝线、绿线、黄线等规划控制线内的乡村作为自然村。应在规划期限内加快推进减量化和集中上楼安置,按城镇标准建设新社区。近期对于破旧城中村、小散居民点和位于安全敏感区的村庄予以拆并,远期对于其他非保留保护村庄予以拆并。

空间管制

(1)生态空间控制线

本单元严格落实区总规不低于30.8平方公里生态空间的要求。以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适当增加四类生态空间,构建完整的生态网络空间。

本次规划生态空间总面积31.54平方公里,其中二类生态空间约0.17平方公里,包括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是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域,不得调整,开发建设项目必须避让、不得侵占;

三类生态空间约21.83平方公里,包括申嘉湖生态间隔带、吴泾间隔带、沪杭铁路间隔带、近郊绿环等,禁止对主导生态功能产生影响的开发建设活动,控制线型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和独立特殊建设项目用地;

四类生态空间约9.54平方公里,包括开发边界内的重要水系和公园林地等,严格保护并提升生态功能,结合市民游憩空间,提升生态空间的品质。

本单元规划落实闵行区2035总规要求,生态、生活岸线占比不低于90%,规划森林覆盖率不低于23%,河湖水面率达到12.69%。

主干河道7条,包括北横泾、俞塘、北竹港、春申塘、六磊塘、黄浦江、女儿泾;次干河道2条,包括淡水河、北沙港。强化骨干河道的保护与管控;对整单元内河道水系进行整理修复,保证水系畅通,提高水体水质等级;保持河道两侧公共空间贯通,提高生态(生活)岸线比例,提升河道整体景观品质,形成水绿相融的亲水空间。

生态空间规划图

(2)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

在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衔接闵行区农业布局、粮食功能区等相关规划,优先在高标准农田、设施良田、设施菜地以及规划粮食功能区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并尽量避让大型片林和其它土壤环境安全风险区域,作为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3)城市开发边界

至2035年本单元控制城市开发边界面积115.6平方公里。

(4)文化保护控制线

严格落实“上海2035”总规对本地区保护文化战略资源的整体目标,针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文化景观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集聚区,分类划定文化保护控制线。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控制线(核心保护范围):保护马桥镇彭渡村传统村落,注重村落历史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此外包括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桥遗址)、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与38处不可移动文物,并实施定期评估增补机制。

自然(文化)景观保护控制线:将黄浦江生态廊道纳入自然文化景观保护线进行管控,按照不小于100米的宽度控制生态廊道范围。同时挖掘黄浦江沿线地区历史建筑、工业厂房、仓库、文化老宅等各类保护资源,增补保护对象,积极拓展历史文化保护范围。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保护控制线:包括上海市射击运动中心、上海旗忠体育中心等,是市区级公共文化设施较为集聚、对城市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确保该范围内以公共文化服务为主导功能,严格控制文体功能空间规模占比下限。强化活化利用、传承城市文脉,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功能和品质。

文化保护控制线规划图

特定政策地区

本单元的特定政策区包括公共中心、社区中心、创新功能集聚区、战略预留区。

1)公共中心地区

公共中心规划布局图

公共中心地区为元江地区-剑川路两侧地区中心、马桥地区中心。打造元江地区-剑川路两侧地区中心。联动元江地区、剑川路商务区、向阳工业区,通过园区、校区、社区的三区融合发展,重点培育科技创新、商业、文化等功能,形成服务闵行南部地区本地为主的特色服务中心。

新增马桥地区中心。以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的规划建设为契机,依托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特点,提供与高端创新人才相适应的科创、文化、商务、办公与交往空间,同时为闵行南部地区本地提供高品质的配套服务功能。

2)社区中心

以建设15分钟社区服务圈为目标,结合实际建设情况进一步完善社区中心建设体系,增强生活服务功能,保障市民享有便捷舒适的公共服务,营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社区环境。

3)创新功能集聚区

创新功能集聚区规划布局图

在创新资源集聚的区域划定创新功能集聚区,包括1处产业基地、4处产业社区和4处科创商务区。

产业基地:为闵行经济开发区产业基地,优化制造业用地布局,严守工业用地规模,构建集约紧凑的产业空间。

产业社区:为紫竹产业社区、莘庄产业社区、向阳产业社区、马桥产业社区,加强整体更新,注重产业用地功能复合度,着重提升设施配套和空间品质。

科创商务区:为元江—剑川科创商务区、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应用综合实践区、智能医疗创新示范基地、紫竹科技金融港,推动创新功能与城市功能互动发展。

4)战略预留区

划定吴泾工业区、莘庄工业区东区为战略预留区,面积约13.6平方公里。吴泾工业区:逐步引导现有污染型工业用地退出,严格控制留白区建设活动,预留大型文体设施空间。莘庄工业区东区:完善城市功能,未来引导实施工业用地逐步更新。

特定政策区规划布局图

城市设计

空间景观结构:闵行南部单元形成“创新、开放、生态、文化、宜居”一体化的整体风貌意向。形成富有魅力的科技创新示范区形象;富有品质宜居宜业环境;体现科教文化的人文景观;活力健康的生态网络与滨江风貌。

(1)空间尺度管控

依据风貌特征划分为严控地区、重点地区、一般地区三类地区,采取不同空间尺度管控要求。

严控地区:主要为马桥镇彭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控制线(建设控制地带)内地区。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村落周边传统空间尺度类型和特征,融入城市中心区相对开敞的空间体系。强化空间景观性,对建筑高度在历史文化风貌地区的布局提出管控策略。

重点地区:指影响城市空间格局、体现城市特质、展现城市或某一地区空间的形象标识性的地区。主要为元江地区—剑川路两侧地区中心、马桥地区中心、产业创新中心、黄浦江沿岸地区等,凸显公共活动中心的空间尺度特征,塑造中心城层面视觉核心。梳理重要道路、河流两侧的空间尺度关系。

一般地区:指除严控地区和重点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强化秩序管理和建筑基准高度比例管控。

(2)景观廊道规划

景观廊道包含骨干道路、骨干河道、重要的公共活动联系廊道及风貌保护道路。

骨干道路:主要指城市高架及地面结构性道路,包括S32、S4、嘉闵高架银都路、元江路、剑川路、昆阳路、中春路、沪闵路、虹梅南路、龙吴路等。形成城市主要空间轴线,加强城市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和景观向轴线集聚,强化轴线作为门户、节点的标识地位。加强对城市轴线两侧的空间形态和环境品质的建设引导。通过建筑高退比、景观界面、天际轮廓线等控制,形成良好景观秩序,展现城市的区段特征。

骨干河道:包括黄浦江,以及北横泾、俞塘、北竹港、六磊塘等主干河道。

提升南部单元滨江景观及游憩休闲、科技研发、生态保育功能,突出闵行老工业基地及生态资源本底优良的特色。优化滨水沿线用地的公共性河开放性,提升滨水空间公共环境品质,提升滨水空间的公共界面的景观品质,展现滨水空间独特风貌。

城市设计结构图

城市色彩引导

(1)色彩分区管控

按照上海市2035总规确定的色彩管控和引导要求,深化本单元色彩管控,划定三种分区类型。

严控地区:主要为马桥彭渡村传统保护村落,施行严格的色彩管理,对现状色彩进行色谱采集,严格控制规划地区建筑色彩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地区的历史建筑色彩应以原真性为基本导向,强调刚性管控,应严格遵照风貌保护要求,与历史风貌整体协调。

重点地区:主要为公共活动中心地区、重要滨水区与风景区、重要交通枢纽门户地区以及其他重点地区。包括元江地区-剑川路两侧地区中心、马桥地区中心及黄浦江滨江地区。加强色彩方案比选,提升色彩品质,通过附加图则进行管控,通过色彩导则进行合理引导。

一般地区:除严控和重点地区以外的区域,进行通则式管控。应以体现和谐性为原则,加强风貌的整体协调。

(2)建筑色彩引导

本单元的建筑色彩引导主要分为三大原则,一是建筑色彩的主色调应普遍彩度低,中高明度居多,少量低明度,辅调色和点缀色与主色调相互协调。二是大体量的建筑宜使用低彩度色彩和以中高明度色彩为主的色彩,小体量建筑的色彩则可较灵活使用。三是同一建筑群应保持建筑色彩具有一定整体性连续性,在符合色彩负面清单的基础上鼓励积极进行建筑色彩和材质的变化,避免单调的色彩关系;注重前景建筑与背景建筑的色彩对比调和;协调相近建筑间、单体建筑的色调对比调和,鼓励使用和谐而不沉闷的色彩关系;相邻区域内的色彩应避免强烈的变化。

重大专项统筹

住房保障

目标导向:持以人为本,健全可持续、可负担的住房供应体系。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实现住房供应总量平衡、结构合理和布局优化。实现老旧社区的更新改造和可持续使用,提升居住品质。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提高保障性住房供应比例,提高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比例,适度提高租赁住房供应比例,建设人才公寓及国际化社区,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住房需求。

空间引导

综合考虑功能结构、交通组织、产业发展、创新空间等规划布局,加强住房与轨道交通、就业岗位、公共设施配套等在空间上的整合,强化产城融合与宜居生活,引导职住空间匹配。

新增住宅提升区:主要为马桥、颛桥、吴泾等地区,规划进一步提升居住环境和住宅品质,塑造高品质的居住社区。优化住宅供给,适应各类人才不同需求,供应特色化国际社区、创业社区等多样化住宅产品,完善中小套型住宅比例,并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重点提供多元特色的人才公寓、租赁住房等。

存量住宅更新区:江川路街道、吴泾镇区、颛桥镇区等地区为老旧住宅集中区域,有序推进老旧住区综合整治和有机更新,提升环境品质,提高居住安全,完善使用功能,实现老旧住区品质提升和社区文脉有序传承。

产业配套供给区:以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等重点产业转型区为主,规划增加租赁性住房供给,构建完善住房租售体系,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为创新人群提供高品质居住生活空间,优化职住关系,满足高学历人才的居住需求。

租赁住房规划

在打造上海南部科创中心核心区的目标引导下,在科创资源及就业集中区域提升租赁住房供应,满足创新人才需求。适当增加租赁性住房,同时,鼓励在新增商品住宅用地和产业用地上配建租赁住宅。

居住用地布局图

公共服务设施

发展目标

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发展理念,强调民生保障,落实全覆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组织紧凑的社区生活网络和休闲空间。

提供便捷可达的高品质地区服务,以每个圈层约20万常住人口,形成4个圈层引导高品质地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覆盖,并结合滨江打造公共服务设施带,优化高等级设施布局,重点提升文化、体育、医疗及高品质教育设施。

构建全覆盖的社区服务体系,通过新增公共服务设施规模,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点,弥补社区公服设施不足,切实规划15分钟社区生活圈,落实文教体卫、养老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行政设施

(1)市区级设施:规划市区级行政设施16处,用地面积约10.7公顷。

(2)社区级设施:规划街道办事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派出所等行政设施49处,用地面积约18.6公顷。

文化设施

(1)市区级设施:满足高品质地区级设施需求全覆盖,同时结合滨江岸线打造公共服务设施带。规划未建的文化设施用地以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演出场馆为主。本次规划市区级文化设施31处,规划用地面积约36.1公顷。

(2)社区级设施:基于控规技术准则、15分钟社区服务圈引导原则,规划社区级文化设施48处,用地面积约13.5公顷。

体育设施

(1)市区级设施:满足高品质地区级设施需求全覆盖,同时打造黄浦江沿线和马桥特色小镇高品质特色体育服务。本次规划市区级体育设施17处,规划用地面积约132.0公顷。

(2)社区级设施:基于控规技术准则、15分钟社区服务圈引导原则,规划社区级体育设施84处,用地面积约20.4公顷。

医疗卫生设施

市区级设施:满足高品质地区级设施需求全覆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加强薄弱地区医疗资源配置。本次规划市区级医疗卫生设施14处,规划用地面积约30.3公顷。

社区级设施:基于控规技术准则、15分钟社区服务圈引导原则,规划社区级医疗设施49处,用地面积约10.6公顷。

养老设施

市区级设施:健全养老服务格局,加快推进市区级养老设施建设,优化养老机构空间布局,弥补设施缺口,满足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本次规划市区级养老福利设施6处,规划用地面积约9.0公顷。

社区级设施:基于控规技术准则、15分钟社区服务圈引导原则,规划社区级养老院29处,用地面积约12.1公顷。

社区商业设施(菜场)

基于控规技术准则、15分钟社区服务圈引导原则,补充完善南部单元菜场布局。规划社区商业设施(菜场)54处,用地面积约17.3公顷。

教育科研设施

结合产业布局与科创发展,配置与高科技创新产业相匹配的高等院校,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全区高等教育核心。本次规划教育科研设施18处,规划用地面积约444.8公顷。

基础教育设施

按照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幼儿园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标准,优化均衡基础教育设施布局。本次规划共设置基础教育177处,其中完全中学9处,高级中学6处,初级中学15处,九年一贯制学校9处,小学34处,幼儿园103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处。规划总用地面积约242.8公顷。

社区服务设施备用空间

为保持规划弹性,规划预留了22处社区服务设施预留用地,用地面积8.8公顷,将来可根据实际发展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设施功能。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公共空间

开放空间规划

本单元构建“蓝映两岸、绿动闵南、特色郊野、自然入城”的开放空间结构。在黄浦江沿岸及生态间隔带等区域,布局大型公共绿地和生态板块,构筑绿化开敞空间,保障城市生态空间;突出现有生态人文资源和郊野特色,引入“生态+、文化+”的理念,形成多条绿色廊道,充分利用水系与道路构建完善的网状系统,优化城市开放空间结构。

公共空间体系

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开放空间体系。落实闵行区2035总规明确的5级公园体系,本单元形成“2个郊野公园+4个城市公园+9个地区公园+N个社区和口袋/线性公园”布局。规划人均公园绿地指标达到18.1平方米/人。

规划4公顷以上的地区公园,宜结合片区特色及周边环境要素植入特色主题,建设精品公园。步行30分钟覆盖率达100%。

规划3000平方米至4公顷的社区公园,承载社区运动、休闲、散步交往功能;3000平方米以上公园步行10分钟覆盖率达到90%以上。

规划500平方米至3000平方米的口袋公园/线性公园,400平米以上公园绿地步行5分钟覆盖率达100%。

开放空间规划图

慢行系统规划

衔接并串联各类开放空间体系,形成网络化的公共空间网络,主要体现骨干绿道、一般绿道、公共通道、步行及非机动车道四大要素。

骨干绿道是上海市2035总规确定的市域内通江达海、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城市绿道体系。本单元骨干绿道总长度不低于55公里,其中规划新增区域绿道约30公里,新增城市绿道约25公里。

一般绿道是除了骨干绿道之外,连接大型开放空间、依托街巷、林荫路形成的慢行活动网络和滨河沿路景观性绿道等。

公共通道是打通步行断点、构建慢行立体交通体系、连接不同地块之间的慢行设施,包括连廊、地下通道、跨河通道、过街天桥等,以及为消除区界分割而需要重点打造的跨区界地区公共通道。

步行及非机动车道是指为行人与非机动车、共享单车提供适宜出行环境的街道空间。

慢行系统规划图

综合交通

发展导向: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建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加强闵行南部地区组团之间的沟通,全面提升地区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完善道路系统网络,提升干线道路服务功能,加强闵行区与中心城及周边松江、奉贤新城之间的联系;优化主城区重点更新地区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密度,加强利用公共通道空间,提高慢行交通可达性和路网组织的灵活性;提高慢行网络的连续性和功能性,完善安全通达和舒适便捷的慢行活动区域,构建快速、便捷、安全、舒适、和谐的综合交通体系。

道路交通

(1)高速公路/快速路

高速公路/快速路系统承担地区对外及过境交通联系,提供快速、大容量、长距离交通服务,是地区对外联系的快速通道。现状高速公路/快速路包括S32申嘉湖高速、S4沪金高速和嘉闵高架路,嘉闵高架路南延伸为规划研究通道。

(2)主次干路

主干路形成“6横5纵”系统,东西向主干路包括银都路、颛兴路、元江路、北松公路-放鹤路、剑川路、东川路,南北向主干路包括昆阳路、中春路、沪闵路、虹梅南路、龙吴路。

次干路主要包括有金都路、江川路、华宁路、莲花南路、中青路、景东路、都市路等。

(3)支路

规划结合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紫竹研发二期、紫竹半岛等地区对地区支路网进行了加密,增加地区路网密度,提升交通可达性,服务地区交通出行。

(4)规划指标

闵行南部单元开发边界内规划全路网密度8.0公里/平方公里。

道路系统规划图

公共交通

规划构建由3条市域线、3条市区线、2条局域线和常规公交组成的多模式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提升地区公共交通服务品质,提高公交分担比例。在既有轨道交通线网基础上结合地区公共交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闵行南部轨道交通系统,提高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覆盖率,重点提升闵行南部马桥、吴泾等轨道交通服务薄弱地区,强化轨道交通对地区发展的支撑水平。

含局域线的轨道交通线网长度约116公里,轨道交通线网密度0.84公里/平方公里,轨道交通600米站点覆盖率达到41.9%。

环境保护

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趋势分析

本次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疏通生态网络,增加公园绿地面积,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较现状有大幅提升;转型提升工业用地,推动产业升级,进一步减少工业污染;加强公共交通及轨道交通,以TOD发展模式优化空间布局,推行绿色低碳发展;提高排水、防洪、防涝标准,实现雨污分流,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

环境减缓措施

根据“上海2035”总规提出的“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总目标及“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三个分目标,闵行主城片区南部单元严格按照低碳发展和环境保护要求,在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声环境等方面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以提升整个区域在环保、生态、低碳等方面的先进性、全球性、前瞻性。

优化生态空间格局。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分级分类管控,配套实施生态补偿等相关制度,提升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建成“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以城市森林为显著特征的生态网络框架体系,推进各类公园绿地、沿河沿路生态廊道建设,提升综合生态服务功能与效益。

推广绿色建筑。新建民用建筑原则上全部按照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其中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公共建筑和机关办公建筑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研究区域性公共交通走廊的推广应用,提升公共交通便捷性和服务水平,优化自行车和步行环境,引导公众更加倾向选择公交出行方式,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态。

单元图则

单元划分

充分发挥行政主体(镇、街道、工业区)在资源统筹配置上的优势和规划实施的积极性,促进单元划分与行政事权相匹配,并落实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理念,本次规划依据街道行政边界,闵行主城片区南部单元共划分为17个单元。

单元和原控规单元编码对应表

闵行南部单元板块单元划分图

知道多一点

“上海2035”明确了“总体规划—单元规划—详细规划”三个规划层次的规划体系。其中,单元规划层次是向上承接总体规划要求,向下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调整的重要规划管理性文件。

闵行主城片区划分为三个单元,分别为虹桥主城片区单元(闵行部分)、闵行主城片区中部单元、闵行主城片区南部单元。其中,闵行主城片区南部单元东侧和南侧滨临黄浦江,北侧与闵行中部单元交接,西侧至闵行区界与松江区接壤。规划范围总面积138.4平方公里。

“科创”是闵行主城片区南部单元最鲜明的旗帜与特色。高端制造业禀赋突出,依托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莘庄工业区、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等,打造高端产业引领高地。产、学、研一体化优势明显,依托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高校,航空、航天、船舶等科研院所及零号湾等,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人文历史多元、生态空间丰富、滨江条件良好,是黄浦江沿岸独特的大型产城融合区,拥有28公里长度滨江岸线资源和“浦江第一湾”特殊区位,具备吸引人才的环境优势。但同时南部单元在产城融合不足、城市功能薄弱、综合交通支撑等方面亟待优化提升。

在当前重大战略机遇时期,立足全国和全市战略大局,闵行主城片区南部单元承载上海南部科创中心核心区的重要发展使命,是上海南部科创发展的主战场。既要谋发展、促升级,也要保底线、强支撑。整体谋划长远战略,提升整体竞争力,以重点转型区创新源动力的带动,推动南部地区整体更新升级;以产城融合为核心,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的高度融合;充分补足短板,切实保障民生,大力提升南部单元的交通支撑、公共中心、设施配套、开放空间等各类城市功能,全方位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以人民为中心,规划各类高品质有温度的空间和设施。

   

1 2 3 ... 12 下一页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