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热点新闻

分享
厉害了!上海新增13个“国字号”非遗项目
热透社

厉害了!上海新增13个“国字号”非遗项目

旅游时报 2021-06-17 11:10:34

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发〔2021〕8号),批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

上海市共有13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列入其中。至此,本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增至63项(按不同的申报地区或单位逐一统计,共计76个子项)。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新入选的上海“国字号”非遗项目都有哪些吧(按项目编号排序)。

传统音乐

1 崇明山歌

(崇明区)

崇明山歌是流传在崇明岛上的“民歌”与“民谣”的总称。崇明劳动人民在崇明岛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的长期浸润下,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口头创作了许多山歌并广泛流传,日积月累,形成了艺术风格独特的崇明山歌。

崇明山歌具有江南民歌特征,但又具有自身特色。它以独特的崇明方言演唱,语言朴素、清新、自然、流畅,既干脆坦率,又生动形象,幽默含蓄、真挚感人,反映的感情真实,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有直抒胸意的情绪渲泄,有触景生情的即兴演唱,有对真善美的褒扬和追求,有对假丑恶的鞭挞和唾弃。

崇明山歌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尤以劳动歌、生活歌、情歌、哭丧歌等数量最多。常用的崇明山歌曲调有“四句头山歌”“对花调”“倚栏杆调”“采茶调”“东沙调”“牌名调”“喊牛调”“白鱼号子”“香袋调”等30多种。

2 二胡艺术(江南孙氏二胡艺术)

(奉贤区)

江南孙氏二胡艺术在中国二胡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传承意义,其乐器形制、乐曲创作、演奏技艺上的独特性与艺术价值是二胡领域公认的经典。江南孙氏二胡艺术的代表性人物孙文明先生出生于浙江上虞,后入赘奉贤南桥东街潘家,是中国著名民间音乐家,其留存的11首作品为《流波曲》《四方曲》《送听》《弹乐》《夜静箫声》《春秋会》《人静安心》《志愿军归国》《杜十娘》《二琴光亮》《送春》。孙氏作品源于江南民间,广泛吸收民间流行诸多类型、风格的音乐品种。在江南文化的滋养下,探索了二胡音色的各种可能性。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3 太极拳(吴氏太极拳)

(上海鉴泉太极拳社)

吴氏太极拳是中国五大太极拳流派之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吴鉴泉宗师定架于上海,以柔化著称,历经百年传承发展,体系完备,体用结合,包括拳架、器械和推手。拳架自然紧凑、松静自然,推手招式严密、合于易理,守静不妄动。1954年,吴氏太极拳传人吴公仪与白鹤拳掌门陈克夫的“吴陈比武”,直接催生了新派武侠小说兴起。作为诗书武功世家,吴氏后人还将武术、气功、中医熔为一炉,以中西医结合方式研究太极拳对人体健康的促进关系,著作颇丰。习练者以上海为中心,向全国各地及海外辐射,是最早走出国门的太极拳。经半个多世纪的传播,练习者遍及全球,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4 心意拳(卢氏心意拳)

(普陀区)

卢氏心意拳俗称“上海派心意拳”,沪上百姓又它为“十大形”。卢氏心意拳起源于河南心意六合拳,是其创始者卢嵩高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创新。卢氏心意拳以鹰、熊两仪成拳,基本内容分为八个大杂拳和七十二小手,模仿鸡、鹞、燕、鹰、虎、马、熊、蛇、猴、龙等十种动物,似十种人形。卢氏心意拳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是上海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代表。

传统技艺

5

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上海青铜器修复技艺)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可溯源至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古铜局内修复高手“古铜张”一脉。第一代修复师王荣达先生正是“古铜张”张泰恩的再传弟子。他精湛的修复技艺在上海博物馆得以传承,至今已及四代。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包含清洗、拆除、去锈、矫形、拼接、配缺、塑形、翻模、刻纹、铸造、打磨、作色等十余个步骤,每个步骤均有很高的技术要求。上海博物馆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提升工序的便利性、安全性,兼顾审美与科学的双高水准,为青铜器的研究、展陈提供了重要保障。

6 古陶瓷修复技艺

(上海博物馆)

古陶瓷修复技艺主要包括清洗、粘接、补缺、打磨、上色五大步骤,难点在于如何使补缺部分上色后,达到和原器物浑然一体的效果。上海博物馆古陶瓷修复技艺开创者饶鸿发先生在这方面的成就可谓登峰造极,其技艺至今已传承五代,历代工作者修复的陶瓷文物数以千计。目前,上海博物馆古陶瓷修复团队共有5名成员,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修复材料和技法,广泛进行社会宣传,推动修复技艺进一步发展。

7 梨膏糖制作技艺(上海梨膏糖制作技艺)

(黄浦区)

梨膏糖制作技艺始于上海老城厢,以“药食同源”为根据,采用梨膏和苦杏仁、茯苓、桔红等十多味中药制成。清咸丰五年(1855年),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了首家梨膏糖店铺“朱品斋”,后又开设了“永生堂”和“德甡堂”。三家店铺互相竞争,取长补短。1956年公私合营时,合并为上海梨膏糖食品厂。此后,创始人之一的曹德荣综合三家的私家秘方和制作技艺精髓,流传至今。

梨膏糖制作技艺由配料、熬糖、翻砂、浇糖、平糖、划糖、刷糖、翻糖、掰糖、包装等十多道工序构成。其中,熬糖是最难的步骤,需均匀搅拌和敏锐观察,才能使糖不老不嫩。梨膏糖甜如蜜、松而酥,不粘不腻,有止咳化痰功效,医学界称其“配方合理、药性平衡、应用广泛、新老久咳、少长咸宜”。

传统医药

8

中医诊疗法(丁氏推拿疗法)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推拿是古老的治病方法,用手触摸身体来治疗疾病,与针灸、中药等共同构成中医疗法体系。丁氏推拿疗法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源自一指禅推拿学术流派和法推拿学术流派。

一指禅推拿发轫于清同治年间,丁凤山从李鉴臣处习得一指禅推拿术,经由扬州在上海发扬光大。上世纪40年代,一指禅推拿传人丁季峰在上海创立法推拿。50年代,上海以丁氏推拿技术与理论为核心,构建了推拿现代教育体系,在全国率先创办了推拿学校,编写了首部推拿学教材。

目前,丁氏推拿在国内推拿界享有盛誉,岳阳医院被誉为中国现代推拿的摇篮。丁氏推拿疗法的传人中,诞生了首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上海工匠,以及我国首位推拿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和国医大师。丁氏推拿疗法经过多年发展,在骨伤科、内妇科和儿科等疾病的治疗上疗效显著。

9

中医诊疗法(朱氏妇科疗法)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朱氏妇科疗法作为近代中医一大流派,由朱南山先生创立,奠基于朱小南先生,发展于国医大师朱南孙教授,至今已历百年有余。它源起海门,发展于上海,享誉全国,称道海外。

近年来,在代表性传承人、国医大师朱南孙教授带领下,逐步将学院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结合,培养了一批包括国医大师、上海市名中医、全国主委、硕博士生导师等优秀中医人才;同时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妇科病辨治体系,整理了不孕、闭经、痛证、子宫肌瘤等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开发了将军斩关汤、加味没竭片、朱氏调经方、调经促孕方、蒲丁藤酱消炎汤、紫蛇消瘤断经汤等特色制剂,临床应用广泛,为无数病患带去福音。

10

中医正骨疗法(魏氏伤科疗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魏氏伤科源于山东曹县,为原“上海八大伤科”之一。上世纪20年代,魏氏伤科第21代传人魏指薪来沪开设诊所。1955年后,魏老先生进入上海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工作。经李国衡、施家忠、李飞跃等传人不断开拓创新,使之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医骨伤科流派。

魏氏伤科在骨伤科诊疗学术上独树一帜,强调“医武结合”,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魏氏手法、导引及功法;在“内外并重、气血兼顾”的整体观念指导下,创立了“气血为先、筋骨并重,固摄脾胃、兼顾肝肾,注重手法、调复平衡”的治伤理念;提出了“仁爱为本的医德观念、执中致和的行医之道、习武助医的为医特色”的宗旨。

11 中医正骨疗法(施氏伤科疗法)

(黄浦区)

施氏伤科肇始于清道光年间江苏海门施镇仓先生,已历180余年。施氏伤科八代传承,经第五代传承人国家名老中医施维智教授发扬光大,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辨证、自制膏药、手法整复、传统夹板固定等技术,专注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腰椎管狭窄症、骨关节病、四肢骨折、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等筋骨疾病诊疗。

施氏伤科疗法理论上推崇“十三科一理贯之”、实践中注重“内外结合,三期论治”。研制出疏风舒腰颗粒、地龙舒腰胶囊、芷龙蠲痹片、天麻颈脑宁片、归龟壮骨片5种口服制剂,创制出吊伤膏、宿伤膏、接骨膏、风湿膏、壮筋通络外洗方等20余种外用制剂,配制出地龙舒腰汤、温经养荣汤、育阴健腰汤、补肾健腰汤、活血止痛汤等30余种施氏祖传验方。

民俗

12 民间信俗(小白龙信俗)

(金山区)

金山区“小白龙信俗”历史悠久,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稻作文化的典型体现,也是当地民间信俗活力的重要表征。小白龙信俗相关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做吃米糕、祭拜小白龙神、神灵巡游、舞小白龙四部分。“小白龙信俗”在当地民众中影响深远:每当春播和秋收之时,百姓都要在家中或土庙中祭拜“小白龙神”;每当节庆日,百姓都要做“白龙糕”、吃“白龙糕”、剪“小白龙图”纸、贴“小白龙图”窗花、做“小白龙龙头”鞋、舞“小白龙”等。“小白龙信俗”汇集着金山人的智慧,连接着吕巷人的情感,传承着小白龙“除恶扬善、坚持正义、团结进取”的精神,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13

规约习俗(钱氏家训家教)

(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钱镠研究会)

钱氏家训家教是以吴越钱氏历代各支的家族训诫为基础,所形成的对后世子孙行为的教育规范。家训是家教和家风的文字凝练。

“钱氏家训”的表现形式,是以五代时吴越国王钱镠的武肃王遗训(八训)及其32世孙钱文选采辑的《钱氏家训》为代表,被广载于谱乘、匾额、著作、碑刻上,成为宗祠祭祖、家族教育的基本内容。“钱氏家教”是指各支遵循祖训所养成的家教和家风,其核心内容是“善事国家、重德修身、崇文尚学”,表现形式是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宗族的集体弘扬和约束。

历史上,钱氏家族人才辈出、贡献卓著,其家训家教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代社会,钱氏家训家教依然具有很高的文化教育价值和普及推广意义。

   

1 2 3 ... 12 下一页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