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店,是上海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它们不仅彰显着城市发展的活力,更承载着城市更新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刚刚过去的春天,停工、歇业、房租、人工、物料……成为绕不过去的难关,但它们却用难以想象的坚守,等待上海的重启。
6月初夏,向阳而生。
上海小店正在奋力求生,
困难与希望同在,焦虑与信心交织,
唯有活下去,
才能继续守护这座城市的活力。
长乐路上,一家餐饮店张贴着只限外卖的标识
小店生存故事
台湾风味小吃
闭店的日子很艰难,但我不会退休
小吃店仍处于关门状态
踩着梧桐树下的斑驳光影,走进闹中取静的长乐路,葛亮站在台湾风味小吃的门口,望着紧闭的玻璃木门,发了一会儿呆。“还没开啊……”他轻轻叹了一口气,转身离开。
“爷叔,你们开店了吗?”从5月底开始,严邦灿不断在微信上收到熟客的问询。“还没有,再等等。”他回复了一次又一次。等多久?“ 等到政府部门允许餐饮业开放堂食的一周之后。”这句话的背后,是上海爷叔的谨小慎微,也是小店老板的咬牙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