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热透社

分享
热透社

小区活动室改造,面积缩小,功能和颜值却翻倍,怎么做到的?

上观新闻 2023-03-15 06:13:50

  保留,而不是迁移

  南邻中山公园、北接苏州河、背靠华东政法大学,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华院小区较高的宜居指数。

  第一次来到小区勘察时,设计师陈嘉炜对此处的自然环境印象深刻。

  小区建造年代久远,缺乏公共活动空间。要说活动室,其实也有。小区入口处的中心绿地边,坐落着一幢破旧的平房。这栋长条形的板房一度被居民戏称为“工地建筑”,平日里供居委会办公使用,兼具活动功能。对内,空间拥挤局促,一个长桌挤满6个工位;对外,紧靠小区垃圾站、公厕,使用感受并不舒适,整体利用率较低。

  陈嘉炜的更新任务就是这栋板房,但他被绿地吸引了。

  这是一片小草坪,周围有几棵大树,整体朴素至极。它被破旧的房子、垃圾站、停车位等消极空间所包围,没有显出本来的休闲价值。

  站在草坪上望向居民楼,由近及远,能清楚地看到草坪地面线、树木树冠曲线、老房子屋顶线、高楼轮廓线等不同层次的天际线,它们层层叠加,通向蓝天,构成城市的立体图景。

  此时,跃入陈嘉炜脑海的不是房屋设计,而是周边环境——或许比起房子本身,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更重要的是人与环境的交互关系。

  房屋的设计图,很快就画完了。不同以往的是,陈嘉炜确立了几项大原则:

  不扩大建筑占地面积,新的公共空间未必要通过扩张来完成;

  完整保留草坪,不多占一毫一厘;

  留下毗邻旧屋的几棵大树,不做任何移植和修剪。

  这些制约条件看似为更新增添了难度,但换个角度,其实是把原本不起眼的草坪、树木、天空等周边环境,都纳入人的活动视野。景与屋若相得益彰,自然环境反倒成为狭小活动室的外延,增添新的风景。

  改造完成后的华院邻聚荟,是一幢长条状的木屋。一眼望去,木质屋顶搭配四面落地玻璃,与阳光、草坪融为一体,外形像一座缩小版的现代美术馆。其一大亮点,正是原本的大树。

1 2 3 ... 10 下一页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