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为了积极推广健康知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国家将于今年9月举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国家倡导公众积极学习健康知识,熟练掌握健康技能,并实践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还强调了每个人都要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通过这样的活动,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促进社会健康事业的发展。
除了遗传和环境因素,癌症还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有些习惯看似能够帮助我们节省金钱或时间,但实际上却可能成为癌症的罪魁祸首。那么,究竟哪些习惯是得不偿失的呢?我们一起来揭晓答案。
省钱
买打折果蔬
一些人为了省钱,常常喜欢购买打折的、不新鲜的果蔬,而且会买很多,但短时间内吃不完。这些果蔬有的已经部分腐烂,有的在放置过程中逐渐变质。为了不浪费,许多老年人会选择将腐烂的部分切除后食用。但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危险的。
殊不知,一旦食物发霉,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完好无损,也可能已经存在霉菌和细菌,甚至可能产生毒素。长期食用这些腐烂变质的食品,可能会对肝脏造成损伤,甚至引发肝癌。
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购买新鲜的果蔬。如果食物已经腐烂变质,最好的选择是避免食用,以免给身体带来潜在危害。这些生活中的细节可能看起来微不足道,但长期积累下来,却可能对我们的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请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
省心
吃超加工食物
有些人由于不喜欢做饭,经常购买即食的超加工食品,如香肠、汉堡、方便面、卤味等。
这些食品往往含有较高的糖分、盐分或脂肪,且保质期较长。若这些食品中的油脂发生酸败,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加速身体衰老。以火腿肠和香肠为例,这些加工肉制品中通常含有亚硝酸盐。尽管亚硝酸盐在一定浓度下可抑制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但过量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尽量减少食用这类超加工食品,自己动手做饭更健康且经济实惠。通过选择新鲜食材,搭配均衡营养,制作健康美味的餐食,为自己和家人打造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