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海上文娱新闻

分享
娱乐频道

大型红色海派原创杂技剧《战上海》倾情首演

上海热线 2019-05-07 22:14:13

上海热线讯 5月7日,上海杂技团和上海市马戏学校联合创排的大型红色海派原创杂技剧《战上海》在美琪大戏院隆重首演。作为静安现代戏剧谷名剧展演剧目,《战上海》将为上海人民奉献一场接通历史时空的心灵洗礼,同时,也将创造上海舞台艺术创新探索的新标度。本剧将在5月8日、9日晚,持续在美琪大戏院上演。

七十年后,在历史现场重温传奇,与英雄共赴烈火

整整七十年前的五月,“上海战役”创造了城市攻坚战中的奇迹:人民解放军仅花两个多星期,就解放了全上海市;并且,在炮火连天、硝烟密弥漫的激烈战斗中,城市没有遭到毁坏,电灯依然通明,电话依然通联,煤气、自来水依然供应,公共交通依然运行不断,600多万市民保持了安稳的正常生活,——这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这一切都是因为,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配合下,人民解放军在市区作战中不使用重武器,使城市建筑、工厂、码头等,得以保存下来,使“大上海”完整地回到了人民手中。代价也是巨大的,从丹阳集结,到月浦血战,从杨树浦火线劝降到苏州河冒着弹雨突击,8000多位烈士为上海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每一栋完整保存下来的房屋建筑、公园、路桥,都无形地铭刻着烈士的功绩。

为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计划打造一台红色主题杂技剧目,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党组织、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上海地下党和广大工人及各界民众大力配合和帮助下,推翻国民党反动派,解放上海的英勇事迹。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英雄为解放上海而浴血奋战的艰苦历程,弘扬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革命理想和共产主义精神,引发人们在缅怀英烈的同时,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时光。

不妨就以即将首演《战上海》这座历史老建筑美琪大戏院为圆心,以周边五公里为半径,你将感受到,真实历史的“战上海”,与戏剧《战上海》的一幕幕,恍若重叠着在身边发生:

正南方向两公里,淮海路、巨鹿路、威海路一线——当时的新华社随军记者艾煊写的战地通讯记录了第237团前进、搜索的情况:“队伍一边搜索一边前进。提着冲锋枪的战士,在林森路(今淮海路)上静静地向前跃进。……感谢电厂工人的英勇和努力,静静的马路上被热烈的电灯光照彻通明。这是上海的工人阶级和解放军在会师时感情交流的象征……《战上海》的主线情节,正是地下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为保护发电厂等重要城市设施与敌人展开险象环生的斗争。

正东方向三公里,5月25日凌晨,南京东路上的永安公司职工冒着国民党军队的枪弹,在公司楼顶的绮云阁上升起了南京路上的第一面红旗;再往东去两公里,外滩外白渡桥北堍有一座黄褐色的装饰艺术派建筑,它就是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大厦,是当时上海仅次于国际饭店的最高建筑。5月25日上午,首先到达外滩的第27军79师235团1营从开阔的外滩向外白渡桥发起冲锋,不仅被设在桥中的地堡、拒马和铁丝网所阻拦,还遭遇了百老汇大厦内国民党守军居高临下猛烈的火力攻击。打头阵的3连7班14名战士尚未冲到桥中央,就全部牺牲。

东北方向四公里,苏州河上的另一座桥,四川路桥——桥北堍西侧那幢有着巴洛克式的钟楼和古罗马式巨柱的邮政总局大楼是制高点,从大楼上发射的火力可以完全覆盖整个桥面。接到命令不得使用重武器的解放军与占据桥边高楼顽抗的国民党守军,在苏州河畔展开了上海战役中最后的激战。第27军79师235团1营3连2班的12名战士,是最先突破长江天堑的赫赫有名的“渡江第一船”,但他们全部牺牲在四川路桥的火力前。

杂技剧《战上海》中的重头戏、第六场戏“铁骨攻坚”,展现的正是5月25日凌晨,我军攻取了苏州河以南的主要街区,苏州河北岸的国民党军仍在负隅顽抗。当无数战友倒在了苏州河边,主人公、连长江华在战壕中对着步话机大声叫喊:“请求使用炮火!请求使用炮火!什么!不许使用炮火攻打?为什么?是上海的建筑重要,还是我们战士的性命重要?!”这一问,真实还原了当时极度艰难的抉择。1979年5月29日,为纪念上海解放30周年,曾任三野27军军长的聂凤智在《解放军报》上发表了一篇回忆文章《战争史上的罕见的奇迹》。在这篇8000余字的长稿中,老将军详细追忆了解放上海的前前后后。其中,他特别提到了战役发起前的一个细节:“在向上海市区发起总攻前,陈老总还亲自给我打来电话说:‘聂凤智吗?你们马上就要攻打市区了,一定要军政全胜,一定要把人民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上海啊,晓得吗?毛主席等中央首长看着你们啦!’”

“不打炮,”聂凤智后来极动感情地说,“工厂、仓库可以保住,楼房也可以保住,干部战士的伤亡却要增加。论价值,有什么高楼大厦,哪怕它是黄金铸成的,能比我们干部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更可宝贵?大楼炸塌了,可以重盖;干部战士牺牲了,纵有回天之力也无法让他们重生。他们中,有参军不久的翻身农民,有弃暗投明的解放战士,有满腔爱国热情的热血青年,也有身经百战的英雄模范。他们跨过了长江,跨进了上海,几乎可以说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却在一条苏州河畔倒下了,在跨入新中国的‘门槛’边倒下了!这怎么能不叫出生入死、情同手足的战友们,深深感到难以忍受的揪心和痛苦呢?“

“可打炮吧,干部战士的伤亡肯定可以大大减少,苏州河北岸也可指顾之间就拿下;可炮弹一炸,一些楼房就没有了,一些工厂、仓库也炸平了,更重要的是,河对岸密密匝匝的房屋里,住着那么多和平居民,一炮下去不知要伤亡多少?炮口可以瞄准,弹片却不长眼睛啊!而且,现在干部战士都打红了眼,‘禁令’一旦解除,谁还控制得住?那就不是一发二发、三发、五发的问题了,也不仅仅是一个百老汇大厦或者邮政总局大楼的问题了,只要有一炮在苏州河北岸炸开,接着就会有上百炮、上千炮接踵而至,无数普通市民就将不可避免地在我们的炮火中丧生,整个北上海就有可能在我们的炮火中夷为平地……上海没有在国民党的暴政下毁灭,却在解放军自己的炮火中遭受损坏,那么,这是——功耶?罪耶?历史将怎样记下这一笔?” 考虑再三,聂凤智只好决定,也只能决定,“禁令”不能解除,炮弹仍然一发也不准打。聂凤智只能这样说服激动的战士们:“现在那些楼房还被敌人占领着,再过几个小时,我们从敌人手里夺过来,它就不再属于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人民的财产。我们没有任何权利毁坏它,必须尽最大努力去保全它。”在剧中,连长江华最终“服从命令”。


是海派杂技选择了“战上海”,更是“战上海”选择了杂技艺术

据悉,此次是上海杂技人也是海派杂技首次制作真正意义上的红色题材、军事题材杂技剧,为此特邀多位军旅艺术家组建创作团队为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量身定制杂技剧《战上海》。军旅艺术家与优秀海派杂技传承人激情碰撞,剧本几十次推翻重来,创作出一台巧妙融合“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故事性强、感染性强、人物鲜明突出的剧本。全剧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通过正面战场和地下斗争两条故事主线的交替展开,扣人心弦,以小人物见大情怀,从小切入展大格局,设计了环环相扣、张弛有度的8个场景,以解放上海战役史实为故事线索,合乎逻辑地艺术再现解放军攻坚战斗时的壮烈场景,不仅能真实再现气势恢宏战争场面及铮铮铁骨革命气质,更会给观众带来不同凡响、耳目一新的感受,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以往,有过多种艺术形式表现“上海战役”,但以杂技的艺术手段和舞台样式来全面展现“战上海”的跌宕起伏与壮怀激烈,尚属首次。如果说七十年前,陈毅把中央对上海战役的总方针形象地比喻为“瓷器店里打老鼠”体现了对战争的一种近乎悖论的要求,那么在杂技剧《战上海》的创排过程中,也异曲同工地凸显出了“瓷器店里打老鼠”的极限挑战。上海杂技团团长上海市马戏学校校长俞亦纲毫不讳言这一路走来的“非常之难”、“难上加难”。首先,“战上海”是真实历史,具有真实的时间轴、地点、人物和事件,一点不能错,留给舞台情节创作的虚构空间很小;其次,杂技以往多展示技巧、难度和新奇,如何表演、如何塑造人物、如何让技术为表演服务而又与故事融为一体——这是《战上海》带来的新课题。第三,在诸多红色题材艺术作品中,要推出一台“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演出,必须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剧体验,全方位打造每一个细节和环节,才能让见多识广的观众心服口服,才能引领中国杂技剧目创作新标准,树立杂技剧在军事题材创作上的里程碑。

正是上述难点,反而更加促使全剧上下众志一心啃“硬骨头”。创作团队和演员们为此在创排过程中打破了许多原有的杂技节目编排和表演模式,大胆创新杂技与戏剧的深度融合,在展现杂技惊险、刺激、柔美的本体特质的同时,融入现代戏剧表演元素。

这条路走下来,人们惊喜地发现,起初是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选择了《战上海》,但结果是“战上海”选择了海派杂技。杂技几乎可以说是最适合表现“战上海”的艺术手段:丰富的剧情为杂技展示提供更多艺术表演空间,惊险刺激的杂技表演也为故事推进提供更多精彩亮点。例如,用上海杂技团在国际上屡获金奖的“八人造型”来表现国民党军死守的姿态,进而衬托出人民解放军突破守围之困难。用“双人组合——力”来表现外围战中打得最艰苦的高桥之战,简约而传神;用手技、柔术、双人爬杆、男女对手、摩术手杖等多种杂技手法与音乐的组合,来展现四位公开身份迥异的地下党员在国际饭店宴会中智取密件的全过程;用多媒体技术和双人滚环、双人力量、双人绸吊等手法,展现两位主人公从相识相恋到为了共同信仰而暂时分别的情感历程,为舞台上带来了唯美浪漫的经典画面。

“艺”“趣”“美”“情”,上海杂技团的身份新密码

据统计,《战上海》全剧采用了17个保留和新创节目,涵盖了杂技、魔术、滑稽等样式,创新了9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并在杂技技巧、道具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创新,以海派杂技特有的富有惊险和张力的肢体语汇,多维度、立体地艺术再现了战斗时的壮烈场景和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综合“声”、“光”、“电”、“影”、“景”等现代舞美科技的运用,努力呈现一部观赏性、创新性极强的舞台战争大作。

这是海派杂技走向更深广艺术市场的一次坚定的尝试。杂技技巧与戏剧的合理对话,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将使观众领略到不同以往的杂技艺术。

与此同时,作为建国70周年献礼剧目,《战上海》力争成为一部“有筋骨、有血肉、有温度”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海派文艺教材。俞亦纲说,这一目标能否达成,最终是要看演员带着情感去完成的投入程度,只有演员走了心才能打动观众的心,《战上海》的意义不仅在于交出作品、输出价值,还在于带出队伍。整台剧目的演员团队近80人,平均年龄只有24岁,这是一支年轻的团队,甚至可以说,与七十年前那支解放军队伍的年龄相若。年轻的心灵与年轻的心灵,是否能够穿透时空交相辉映?剧组团队演英雄、学英雄、向英雄致敬,去南京、武汉采风,去高桥、上海解放纪念馆参观学习,让演员吃透了地下党员、革命先烈的情感,融入解放重任在肩,渴望黎明的心情。

上海杂技团是杂技界的名团,曾荣获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世界魔术师协会(IBM)国际魔术交流大会等国际顶级赛事的重大奖项,打造了《时空之旅》等著名文化品牌。上海杂技团在表现“难”、“险”、“奇”等艺术特征的传统杂技基础上,向国际先进舞台艺术借鉴经验,致力于开发“艺(艺术性)”、“趣(趣味性)”“美(审美性)”等特点,将杂技艺术发展、扩充为一门更加多元和丰富的舞台表现手段。如今,通过《战上海》的创排与演出,又将增加“情(情感性)”这一特点。假以时日,海派杂技有望成为现代戏剧界的一匹黑马。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