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消费频道

分享
消费频道

上海石库门脱胎于绞圈房?我们找到9个老城厢演进案例

上观 2022-08-17 08:08:12

  案例九: 花衣街沈义生宅

  地籍册、图、行号路图、卫星图、实景图 、仪门

  花衣街116号是上海第一代沙船大王沈义生的老宅,建于1860年。沈宅是一座最为特别的混合型的“母子相连”老宅,是典型的一正两厢的二层三合院双绞圈房,坐西朝东。业主首先在前面建造了第一庭心的绞圈房,后来,又在后面建造类似石库门的中西合璧的第二庭心,和第一庭心的主楼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体,每个庭心则有独立的仪门,两种不同类型的民居形制混合于同一个单体的情况,实属少见。可惜,现在仅仅被保留了第二庭心,由绿城上海城市公司进行修缮、整体转向90度和平移。

  上海石库门溯源有解

  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行筛选和比对,我们找到了九个“母子相连一家亲”的实际案例,其中,有的是上海绞圈房和早期石库门的“母子相连一家亲”,有的则是绞圈房和早期石库门弄堂“母子相连一家亲”,还有一种是上海绞圈房和中西合璧的早期石库门雏形混合在一起的“母子相连一家亲”,从中不难看出,上海石库门起源和诞生的全过程。上海石库门的建筑扎根于上海,从上海绞圈房脱胎出来,是适应上海本土风水的一种民居类型,而不是飞来之石。

  上海绞圈房和早期石库门都是合院建筑,它们是中国血统和上海基因的本土民居,汲取中国汉民居四合院的精髓,遵循宗法制度、尊老携幼和阴阳五行的风水和习俗,是上海地区宝贵的文化和建筑遗产。

  石库门手绘

  明代,上海有了绞圈房,清末上海老城厢诞生了早期石库门建筑,其间,凭借能工巧匠们一代又一代的口口相传和传承,不断因地制宜和升级换代,为我们呈现了一座又一座不同风格的,具有上海特色的绞圈房和早期石库门。也因为没有任何建筑师,也没有任何设计图纸,只是口口相传,以至于这一段建筑历史在文本上的阙如。直到1906年天津生产国产的“马牌”水泥以后,上海早期民居的穿斗式木结构营建工法被淘汰,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的中期石库门和晚期石库门,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出现,一时间风靡于上海滩的租界和华界。

  大约1916年之后,一些外国建筑师开始参与上海石库门里弄的设计工作,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在石库门外立面的门楣、窗楣和山墙上点缀了许多巴洛克风格的装饰构建,从此,上海石库门建筑插上了中西合璧的“翅膀”,成为摩登的海派风格的标志,也让大家以为石库门是中西合璧的混血儿,甚至怀疑石库门建筑可能是一种外国民居建筑的变种。

  而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早期石库门的门框、平面布置、房间名称、空间形态、结构形式和施工的本帮水木作工等,和绞圈房没有太大的区别,是一脉相承的,只是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石库门的体量有所压缩、更为紧凑和精巧。

  有种观点认为上海石库门源于江南民居,这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过于宽泛。上海绞圈房是江南民居在冈身以东地区产生的一个独立的小分支(冈身以西的西北部有少量存在),承载着江南民居的优良传统,是一种适合上海本地风土人情的宜居栖所,后来它又拓展出上海的另一种宜居栖所——早期石库门。随着对绞圈房的深入研究,对这种江南民居的概念,现在可以精确定位到上海绞圈房。而到目前为止,还没能找到上海周边的江南民居,例如冈身以西的青浦、松江和金山等地区或者苏南、浙北地区的民居,对上海早期石库门建筑的诞生有何直接的影响。

  希望这九个活化石案例,成为寻找上海石库门源头强有力的实证,填补上海地区住宅形成和发展的空白,解开上海石库门的溯源之谜。

上一页 1 ... 4 5 6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