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新闻中心

分享
新闻中心

菡子与史沫特菜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2021-11-18 09:52:18

       菡子(1921-2003),江苏溧阳人。1938年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团服务队队长,皖东《前锋报》、《新路东报》、《抗敌报》编辑,淮南《大众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等。

 

       我与菡子是同辈人,同在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但她是新四军第一代“三八式”女兵,经历过战火纷飞的艰苦锻炼,又在革命根据地与农民兄弟一起经受了血肉相连的斗争洗礼。而我解放前一直在国统区从事地下工作,1949年10月后在上海文化部门工作。在与菡子一起在上海文艺出版社相处的岁月里,我比较系统地阅读了她的作品,印象最深的是她与史沫特莱的友谊。因为我在研究鲁迅的同时,也曾关注过史沫特莱的生平和作品。

       1939年9月3日菡子随部队行军至一个林边的古庙,等待武装部队领他们夜渡长江,由此去江边还有四十里地。当时菡子正发疟疾,一种周期性发冷发烧的传染病。病原体是疟原虫,由疟蚊传染到人体血液中,俗称为“打摆子”。菡子上午冷得打战,下午骤然烧到四十度,睁眼也看不见人。有同志劝她留下来,可是倔强的菡子不愿意,七歪八扭地走着,军部的作战科长李志高把自己的马让给菡子骑,才没有掉队。

       当菡子他们蹲在河边等候渡江的时候,忽然她眼睛一亮,发现前面不远一匹马上有一个背包,外面是用宣传画裹着的,“那不是我的背包吗?”菡子心里叫着。背包是行军途中,菡子病得糊里糊涂时,被人抢去代劳的,不知怎么到了这儿?马的旁边有一个高大的女兵,她就是史沫特莱!她就是这样,即使长途跋涉,也始终沉着地迈着大步,精神抖擞地背着一个背包,菡子对她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向她投去崇敬而感激的目光,史沫特莱似乎也认出了菡子,伸手摸摸她汗津津已经退烧的额头,又拉着她的手紧紧地一握,这一握,传递着革命的友情、亲切的友爱。

       上船的消息传来,史沫特莱猛地站起来,从马背上拿起有宣传画的背包,菡子一看赶紧扑上她的肩头,想取下背包,可是史沫特莱怎么也不肯,一只粗壮的手拉着菡子急急地上了船。

       上船后,史沫特莱靠着桅杆站着,菡子和战友们站在她背后,低声地唱着渡长江的歌:“……长江乃是我们的,我们千百次自由地来去……”史沫特莱在新四军里待了这么久,当然也熟悉这首歌,她以低沉有力的节拍与大家应和着。

       1929年史沫特莱即以《法兰克福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1937年1月到延安,1939年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志愿人员,到新四军抗日前线做救护工作,菡子是在新四军时期遇到史沫特莱的。菡子曾说,史沫特莱“是我们祖国所有河流和大地最欢迎的客人……她时常说,“我一直忘了我不是一个中国人”,那么,说她是主人,又何尝不可”。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