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新闻中心

分享
新闻中心

深山冷岙的白衣战士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2021-12-03 09:14:55

       宋梨影(1921- ),浙江慈溪人。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医护员。

 

        1943年6、7月间,日军对新四军浙东纵队的四明山根据地进行了“扫荡”,为保证四明山根据地后方医院的绝对安全,医院经常在四明山的深山冷岙中转移。医院转移均在夜间,在翻山越岭时,医护人员将所有的食物都留给伤员,自己啃着山上的嫩“竹心”充饥。许多女同志由于饥饿无力,常常摔跤,浑身伤痕累累,手和脸都被荆棘划伤,有时甚至带着医疗器械滚下山去。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这些新四军的白衣战士没有退缩,不断用自己的智慧、辛劳,甚至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传奇颂歌。

       1944年12月,后方医院又迁至晓岭村。由于当地建有较多的庙宇祠堂,因此医院就设在庙宇和祠堂里,并将轻重伤员分病房居住治疗。宋梨影当时是后方医院的医护员。在恶劣的环境下,为了治疗新四军伤病员,她与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由于敌人的封锁,医院常用的纱布、绷带、棉花、酒精、消炎药等,在这儿都成了稀缺品。宋梨影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将用过的纱布、绷带回收、清洗后,反复用瓦罐煮沸消毒,然后在太阳下晒干再重新使用。“医用镊子”大多就是用竹筷取代,“医用探针”几乎也由竹子做成。消毒药水常常就是盐水,消毒器皿常常用瓦罐代替……可是她们的革命热情却从未消沉过,她们的信念是:只要能多救治一名伤员,就等于为抗日大业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后方医院迁至晓岭村后,面积扩大了许多,因此除浙东地区的伤病员外,医院还接收了新四军一师的伤员,主要是来自浙西根据地的同志,一次会送来七八名伤员,最多时一次送来十人。由于一路上要翻越陡峭的山路,闯过敌人的封锁线,因此送一次伤员往往需要十天时间。因为浙西方面的医疗条件比浙东还要差,所以很多伤员送来时创伤面积很大,不少人的伤口已经严重化脓,有些人的伤口甚至生出了蛆虫。为了治疗这些伤员,她们在处理创面时格外小心,为重伤员换一次药,医护人员往往要双腿跪在地上操作处理一个多小时。有时操作处理时间过长,她们的膝盖都磨出了血,腿脚也麻了。操作处理完毕后一时间还站不起来,需要两个人搀扶才能支起身体。宋梨影现在还记得,当年有个叫陆剑英的同志因腿伤来医院。由于伤口严重感染,全身浮肿、发高热、神志不清,连坐都坐不起来,伤情十分危急。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这个说一口宁波话的陆剑英同志的腿伤终于痊愈了,他万分感激,后来留院当了一名会计。

       晓岭村后方医院还设立了传染病房,当年主要安置天花病毒感染者。宋梨影由于参加革命前种过两次牛痘,所以她便主动向领导提出去护理照看那些患天花的同志。天花病人的显著特征是头大,脸上红肿发痒。为避免病人因抓痒而造成感染,她时常用消过毒的纱布将病人的双手包裹起来,并自制盐水为他们消毒。她说:“我将这些伤员当成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况且他们都是自己的同志,用心照顾他们理所应当。”闲暇时帮伤员们“捉虱子”也成了后方医院医护工作者的必修课,尽管医护人员也因此受到了虱子的侵袭,但她们依旧乐观,甚至还将恼人的虱子戏称为“革命虫”。

       这群身着白衣的医护人员,是我们新四军战斗在深山冷岙不拿枪的战士。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