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新闻中心

分享
新闻中心

女作家菡子的梅山水库情结

大江南北 2022-01-17 08:45:00


  诗人袁鹰在谈到著名女作家菡子体验生活并参加劳动时,曾说过:当她“下放”梅山水库劳动时,再现了农家女儿的英姿,同工地上的民工打成一片。菡萏香消,无悔有憾。
菡子原名罗涵之,又名方晓,中国著名女作家,散文大家。1921年她出生于江苏溧阳的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38年8月在南昌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曾任新四军第5支队战地服务队队长,皖东《前锋报》《新路东报》《抗敌报》(江北版)编辑,《淮南大众报》社长兼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上海作协副主席。她是我国惟一的先后上过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的女作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战地通讯和散文作品。其中《从上甘岭来》,最先报道了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的英雄事迹。

  菡子作品主要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和农村建设、农民生活,讴歌了战士的战斗精神和人民的创造力量。她创作的小说、散文,构思缜密、文笔优美,格调清新,且素雅恬淡,其清新的文字和细腻的感情,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反映鄂豫皖边革命斗争的短篇小说《梅山脚下》,更是以震撼的力度,描写了发生在梅山脚下史河沙滩的惨烈一幕。

  菡子于 1953年向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的冯雪峰请假,离开首都北京,来到安徽农村落户、深入生活。战士的性格使她习惯了集体生活,在青山绿水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次年即出版散文集《在和平博物馆》。

  1955年4月,菡子又来到位于大别山区安徽省金寨县境内的梅山水库工地参加工程建设,并担任梅山水库工程指挥部党委委员、第五工程区队党总支副书记。也可能基于一种动因,就是她认可并推崇的一句话:“写吧,写吧!做一个作家起码要留下三百万字。”她立志做一个“写文章不一定在文艺界,绝不能做脱离人民的文人,更不能在小圈子里混,这将一事无成”的实践者。

  梅山水库工程是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的大型钢筋混凝土坝,也是国内第二座连拱坝,是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兼顾航运和水产养殖的大型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其所处的地域安徽省金寨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老区,境内先后爆发著名的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继而组建了红11军32师、33师以及红25军、红28军等11支成建制的红军主力部队,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亦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

  1955年4月,正值梅山水库建设的大坝(拱、垛)、泄洪隧洞、泄水底孔进入了第二期即最艰苦的施工阶段。菡子所参加施工的是六个工程区队中的第五工程区队,承担着最繁重的工作。因多数工作面地形复杂,机械无法施展,大部分需要人力使用铁镐铁锹、箩筐杠棒等工具人拉肩扛的挖、铲、运,配合机筑大队和机械钻探一中队施工。当最低拱到达73.0米高程后,需以人工在110.0米高程以下撬除3号和15号拱、14号和15号拱的部分岩石。7月,第二期清基完成后,进行6仓垛槽开挖,并接着进行110.0米高程以上的垛、拱、重力坝和延长段等工作面的坝基处理。虽然是雨季,但施工从未停止,为了赶工期,日夜三班连续作业。

  在梅山水库约半年的时间里,工地的队友们根本不知道菡子的真实身份,人们经常看见她在工地各处的施工面,手里不是镐和锹就是筐和棒。据一位当年在机筑大队任保管员的老人回忆,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收工的哨音早已响过,在一处钢筋堆旁还看见一位女性在捡散乱的钢筋,伙房的一位大嫂为其送上一件雨衣,并大声地喊着,不能这样干啊。大约在秋季的9月,队友们才知道她是北京来的作家,而且是党总支副书记。

  火红的夕阳映照在河边的工地,区队的伙房收起了最后一缕炊烟,北京来的作家拿着一个搪瓷碗排在买饭买菜队伍的尾部,大家纷纷请她先买,和菡子同去梅山水库工地体验生活并参加劳动的省文联一位同志事后曾回忆,她只是点头和微笑。

  来自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豫南山区的民工大军,怀着根治淮河水患、兴修淮河水利的满腔豪情,来到条件极其艰苦的梅山水库工地,他们用艰辛的劳作和滴滴的汗水,铸就了这座连拱大坝。

  1955年10月31日晚,梅山水库工程指挥部、政治部举行晚会,欢送参加梅山水库工程的第五工程区队整建制调往位于江苏省射阳县海通镇的射阳河闸施工工地。第二天,菡子和她的队友们顶着凛冽的寒风,踏上了新的征程。

  在参加两个水库工地的施工建设后不久,菡子又相继出版了新作品《幼雏集》《前线的颂歌》和《初晴集》。

  离开梅山水库工地以后,菡子的散文作品有了一种清新淡雅的创作趋向,即趋于乡村、趋于下层民众、趋于生活的本来面目,《乡村小曲》即是一组乡村农事的歌咏,所展现的锄步,春雨,花香,稻田,林丘和湖塘,犹如一幅幽美而恬静的山村白描,她在自然风光的陶醉中和大地融入了一体。

  尤其是她于1979年夏创作的散文《香溪》,更是这种感情的升华。由于在山溪的旁边看见了一座发电站联想到梅山水库的发电站,浮想联翩,她写道:“我深情地望着对面半山而下的溪流正朝我涌来,在黄昏时,它还是那样清白。白水在我站立的两石之间穿过,我抓着衣领,任一股急流,冲涤我衣衫上的汗水。也让泼出石面的清水,漫上我的脚面。”此时的她是“这样畅快而兴奋,恍惚看见上流一个苗条的少女,向我投掷一把花束,那是一束洁白的栀子花还有别的鲜艳的野花,我捧在手里闻一闻,就让它随流漂去” 。由此抒发的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充分揭示了她在深入生产第一线后与劳动人民所建立的深厚感情。

  如果把文学比作大地,菡子则是这块百花争艳的土地上一位勤劳的主人。她于2003年6月5日在上海因病逝世。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