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新闻中心

分享
新闻中心

中国共产党与上海郊县抗日武装斗争述略 2

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2022-03-08 10:00:08

        五、发展壮大:中共浙东区委领导时期(1942年7月至1945年8月)       

        1942年7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成立浙东区委,统一领导浙东敌后游击部队和地方党政组织,谭启龙任书记,何克希任军事部长。[27]同月,华中局决定路南特委划归浙东区委领导,改组为浦东地委,地委机关设在浙东古窑浦。扩建的浦东地委,下辖浦东、浦南、浦西、嘉定及浙江海北[28]地区。浙东区委的成立,使浙东人民的抗日斗争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也使浙东与淞沪两地区的抗日斗争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上海郊县划归浙东区委领导之际,正是日伪疯狂开展“清乡”运动之时。面对日伪残酷的“清乡”,上海郊县人民在中共领导下,坚持长达两年的反“清乡”斗争,终于渡过了上海抗战中最为艰难的阶段。

        浦东的反“清乡”斗争与日伪的“清乡”斗争几乎同时开始。上海郊县“清乡”开始不久,浙东区委书记谭启龙决定派浦东地委军事委员朱亚民组织精干武工队重返浦东,坚持和发展抗日斗争。1942年9月初,朱亚民带领11名英勇善战、熟悉地情的武工队员,从古窑浦北渡到奉贤拓林海滩,潜入南汇中心区,在坚持地方民运工作的党员配合下,积极宣传和动员群众,开展争取伪职人员工作,做好反“清乡”准备工作。经过一年艰苦战斗,敌人的“清乡”步骤被打乱,日伪在浦东的近百个据点被迫撤得只剩10多个,抗日游击区则不断恢复扩大。1943年6月,浦东工委机关由浙东古窑浦迁回南汇县游击区。9月,浦东工委和浦东支队在南汇郭家店隆重召开反“清乡”胜利一周年大会,标志着反“清乡”斗争形势的好转。此时游击队已由最初的12人发展到150余人,中共浙东区委决定将其正式改编为浙东三北游击司令部浦东支队,朱亚民任支队长,姜杰任政委,下设2个中队、1个常备大队。

        1943年10月起,日伪增派重兵采取铁壁合围、划块“清剿”的战术,在浦东发动疯狂的“高度清乡”。浦东工委和浦东支队提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反“清乡”斗争成果的口号,在游击区群众的支持下坚持斗争,采取避实击虚、里应外合、伏击夜袭等游击战术,接连给日伪以有力打击。1944年3月,浦东支队在奉贤县北宋村英勇抗击1000多日伪军的围袭,分三路成功突围。

        北宋突围战是抗战时期发生在浦东的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斗,历时3小时之久,毙伤敌军50余人,粉碎了日军以重兵围歼浦东支队的企图。8月,浦东支队在朱家店设伏,不到1个小时即歼灭日军小分队34人,仅余13人逃回周浦据点。朱家店伏击战是我军在淞沪地区一次性杀伤日军最多的成功战例,受到浙东区委的高度评价,《新浙东报》还作了专题报道。[29]至1944年11月,浦东支队已发展到500人枪,下辖主力部队3个中队、地方武装3个区中队。浦东抗日武装的发展和抗日游击区的巩固,标志着日伪在浦东的“清乡”运动以失败告终。[30]

        1942年至1944年两年间,在浙东区委的领导下,上海郊县抗日武装斗争经受住了严酷的考验,浦东抗日游击区摧而不毁、攻而不破,浦西、浦南在艰苦斗争中保存火种、积蓄力量,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胜利,各级党组织和抗日武装不断发展壮大,为准备战略反攻、迎接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4年下半年开始,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和中日战争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抗日战争由战略相持阶段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根据中央发展东南的战略部署,粟裕率新四军第一师一部渡江南下,于1945年1月成立苏浙军区,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未到职),统一指挥苏南和浙东的新四军部队。浙东游击纵队改称苏浙军区第二纵队。[31]1944年11月初,中共浙东区委决定浦东地委改组为淞沪地委[32],浦东、浦西支队正式命名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淞沪支队。1945年1月,华中局派陈伟达任淞沪地委书记兼淞沪支队政委。淞沪地委扩大会议根据华中局关于“巩固浦东,开辟浦西、发展革命力量,以便将来将浙西、浙东根据地与苏南接通”的战略部署,决定地委机关和淞沪支队主力由浦东转移到浦西。4月,淞沪地委率部到达青浦观音堂地区,恢复了青东抗日根据地,并对淞沪地区党政军各级组织进行了统一调整和充实。[33]在浙东区委及各县工委领导下,成立了淞沪行政专员公署(顾复生任专员)及各级三三制抗日民主政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4年1月,浙东三北游击队根据新四军军部命令,公开整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浦东支队则改称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淞沪支队(11月公开番号),下辖3个主力中队和3个地方区中队,支队长朱亚民,政治委员姜杰。

        1945年1月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后,淞沪支队整编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二纵队淞沪支队,浦东地区部队扩编为3个大队、3个直属中队。4月,淞沪支队3个大队随地委转移到浦西,恢复了青东抗日根据地。支队部决定将浦东、浦西地区武装部队[34]统一整编,其中浦西地区驻3个大队[35]4个中队,并发展了4个地区地方中队;浦东地区驻有3个直属中队[36],在7个区地方中队配合下坚守浦东抗日根据地。淞沪支队很快发展到2000人,活动范围扩大到上海9个郊县。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大反攻之后,淞沪支队在浦东、浦西积极开展活动,寻找战机,收缴敌伪武器,打击不肯投降的日伪军,为策应、支援上海地下军武装起义作了大量准备,并建立起县、区政权。8月16日,淞沪支队派泰山大队、舟山中队80余人攻入上海西郊北新泾歼灭伪税警团第一大队部及所属2个中队,俘虏100余人,缴枪100多支。18日,淞沪支队驻浦东的3个中队近200人,在浦东南汇李家桥歼灭伪上海市保安队1个大队和南汇县保安队3个中队共500多人,缴获枪支500余支(挺)。20日,支队长朱亚民率领一批战士拔除了七宝地区1个伪军据点,毙俘伪军数十人。

        8月底,淞沪支队进入南汇县城,扩大了共产党和新四军的影响。1945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新四军苏浙军区主力分别撤至苏皖北部地区和山东。[37]10月12日,在青浦观音堂召开了北上誓师万人大会,按照上级统一部署,淞沪支队随浙东纵队一起北撤苏中解放区,胜利完成战略转移。在苏北涟水,淞沪支队编入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三旅七团,开始了新的战斗历程。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7页。

[2]本文所论及的上海郊县,主要指原上海县、嘉定县、宝山县、松江县、金山县、青浦县、奉贤县、南汇县、川沙县及崇明县10个县,当时均属江苏省管辖(1958年划归上海市)。从地理位置上看,又可分为浦西、浦东及崇明3个部分。

[3]历史资料主要有:洪滔:《浦东平原的八年》,江苏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崇明县委宣传部编印:《崇明革命斗争史》,1961年;《上海民兵斗争史资料》,1979年至1981年内部参考资料;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上海郊县抗日武装斗争史料选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中共青浦县委宣传部等编:《抗日战争中的青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党史研究室编:《嘉定外冈游击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朱亚民:《我与浦东抗日游击战-忆淞沪支队逐鹿浦江两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另有一些相关回忆文章收入《文史资料选辑》、《党史资料丛刊》、《上海党史资料通讯》各辑(期)中。研究著作主要有:姚金样、周正仁编著:《上海平原游击队》,南海出版公司1996年版;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上海史(1920-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薛振东、柴志光编著:《上海郊县抗日武装斗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015年修订再版等。研究论文主要有;翁三新:《抗战时期党领导上海近郊武装斗争的组织状况概述》。《党史资料丛刊》1985年第2辑(总第23辑);袁念琪:《浦东游击以始末》,《军事历史》1985年第4期;洪信林:《上海郊县抗日武装的发展及历史贡献,史料与第1;、顺泰生:《评”中共破坏淞沪抗日”论》,《历史教学问题年第6期;第三,:用分,原规后抗日游击战争的贡献,《上海觉史研究19年增刊:罗味梅,上市了中共上海地下党对开放后抗市历史教学问题》196年第期,周:《上海郊区的抗日武装斗争及其历史经验》,《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8期;唐洪森:《新四军夺取宁沪杭大城市的计划及其放弃》,《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2期;李峻:《论抗战时期上海地区的武装力量及其影响》,《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朱华:《八年抗战中的沪郊抗日游击队》,《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朱经龙:《浦东平原的抗日游击战为什么能长期坚持》,《历史的壮丽回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李国经:《上海市郊的抗日游击战争》,《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2005年12月编印);洪小夏:《关于上海敌后抗战的几个问题》,《军事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张金晶:《崇明民众抗日自卫总队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卢毅:《一九四五年上海起义计划的制订与放弃》,《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5期;童志强:《“江抗”虹桥机场战斗之我见》,刘惠恕:《活跃于上海浦东地区的新四军抗日游击队》,陆晨虹、张东新:《连柏生与新四军浙东纵队溯源》,陈晓光:《上海浦东游击队奉命赴浙东创建根据地的意义》,颜宁:《新四军第六团东进直抵上海近郊及其意义》,吴海勇:《新四军夺取宁沪杭战略与上海地下军》,夏继诚:《新四军和紧急中止的上海武装起义》,均载张云主编:《新四军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衣慎思:《新四军与未竟的上海武装起义》,陈晓光:《新四军浙东纵队及其领导的淞沪支队抗战时期出色的外事活动》,韩洪泉:《新四军与上海郊县抗日武装斗争》,均载张云主编:《新四军与上海》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衣慎思:《抗战胜利初期中共上海起义计划演变的再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6期;韩洪泉:《上海郊县抗日游击战争与浙东抗日根据地》,《浙江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等等。

[4]此时中共上海党组织尚在恢复重建之中,根据中央指示,决定由刘晓、冯雪峰和王尧山组成中共上海三人团,刘晓全面主持上海秘密党的工作。

[5]《上海党八月份工作总结与九月份工作中心》(1937年8月),中央档案馆藏。

[6]《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组织史资料(1920.8-1987.1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1页。另按: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中国共产党上海史(1920-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作“中共江苏省军事委员会”(见该书第974页),无“运动”二字。

[7]另据《张爱萍同志生平》:“抗日战争爆发后,张爱萍同志受毛泽东同志委派赴上海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组织沪杭宁地区抗日游击战争。”(载《人民日报》2003年7月14日)《中国人民放军高级将领传》第9卷所收《张爱萍传》亦记载:“1937年7月中旬,张爱萍受命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版,第431页)“中共江浙省委”应即为稍后的“中共江苏省委”,这一时期在中央文电中又有“上海党”等不同称谓,所指相同。

[8]《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组织史资料(1920.8-1987.1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1页。

[9]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编:《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学生运动史》,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18页。

[10]“掏心用间”,即打入国民党军内部,视情“用间”,一为隐蔽自己,二为壮大力量,三为借拳打人。

[11]贺茂之:《张爱萍传》,《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第9卷,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版,第431页。

[1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1页。

[13]《关于加强乡村游击战争和创立游击根据地问题给江苏省委的指示》(1938年5月14日),中央档案馆藏。

[14]薛振东编著:《上海郊县抗日武装斗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1页。

[15]《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组织史资料(1920.8-1987.1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页。

[16]中共崇明县委组织部等编:《上海市崇明县组织史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

[17]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上海郊县抗日武装斗争史料选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85-86页。

[18]《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组织史资料(1920.8-1987.1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4页。

[19]《中共江苏省委致中央并东南局、刘长胜电》(1940年4月9日),中央档案馆藏。

[20]《中共江苏省委致中央并东南局、刘长胜电》(1940年4月9日),中央档案馆藏。

[21]中共上海市委党史室编著:《中国共产党上海史(1920-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0页。

[22]《江苏省委对东路工作的意见》(1940年5月28日),中央档案馆藏。

[23]《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组织史资料(1920.8-1987.1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2页。

[24]三北,指浙江余姚、慈溪和镇海三县的姚江以北地区。

[25]浙江省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等编:《浙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26]《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组织史资料(1920.8-1987.1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3页。

[27]浙江省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等编:《浙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28]其中海北地区于1944年划归浙东区委城工部领导。

[29]中共上海市委党史室编著:《中国共产党上海史(1920-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9页。

[30]参见朱亚民:《我与浦东抗日游击战- 忆淞沪支队逐鹿浦江两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1]本书编写组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24页。

[32]《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组织史资料(1920.8-1987.1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6页。

[33]《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组织史资料(1920.8-1987.1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1-282页。

[34]1945年4月,嘉定地区建立嘉定武工队,不久转移到昆南编入浦西队。

[35]分别整编为泰山大队、华山大队、衡山大队。

[36]分别整编为崂山中队、舟山中队、黄山中队。

[3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688页。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