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新闻中心

分享
新闻中心

陈力行和陈燮阳

www.djnb.cn 2022-12-29 09:30:00
  1949年8月暑假,烈日炎炎的下午,设在上海威海路某中学的九兵团文工团招生办公室,撞进来一位满头大汗、红朴朴娃娃脸的报名者。我们倒了杯水,请她坐下,慢慢说,她却迫不及待地讲开了。她叫陈必行,是个中学生,今年实足16岁了,喜欢音乐,会唱歌,舞蹈也行。最近她曾经有机会参军,可是她去得晚了,部队已经走了。这次机会她决不肯错过。

  我们看着她苗条的身段,穿一身简朴的学生装,浑身充满青春活力,嗓音甜甜的,是一块适合培养演员的好材料。因为是中学生,我们便问她:“家长知道你来参军吗?”她说家里只有母亲一人,生活很困难。自己从小爱文艺、爱唱歌,报考文工团,母亲会同意的。当时有个风气,参加革命,尤其是文艺兵,可以更名的。在填表格时,陈必行要求更名为陈力行,我们同意了。

  报到以后,兵团文工团团长俞德丰同志也认为陈力行素质好,有培养前途,就留在兵团文工团。陈力行可高兴啦。

  可是没有高兴几天,麻烦来了。原来她来文工团报到是瞒着母亲的。思女心切的母亲,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七找八寻地摸到西江湾路九兵团文工团团部来了。她要找自己女儿陈必行。接待同志说,我们这里没有陈必行;但又说有个陈力行,不一定是你女儿。她母亲磨着非要见一见这个陈力行,一见之下就哭着要拖女儿回去。

  这些天来,老同志和陈力行相处得十分和谐,都喜欢这个娃娃脸的小妹妹,舍不得放她走。她自己更不肯回去。老同志们轮番安慰、说服她母亲,并且建议她住几天,看一看女儿的新生活。母亲长叹一声,终于含泪同意女儿参军了。部队在沪期间,陈力行曾多次请假回去,探望母亲。1950年冬,部队在保密的情况下,入朝参战。陈力行没法和母亲告别,只能在行军途中唱:“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这一走,陈力行再也没能见到母亲。一年多后,当陈力行身在战火连天的朝鲜战场时,母亲因患癌症,带着对儿女的思念,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在朝鲜的两年里,陈力行冒着敌机扫射的危险,深入坑道、战壕为战士们演唱。她亲眼看到文工团驻地被轰炸,战友被炸死。在零下30~40摄氏度的寒冬里,她不知疲倦地深入连队歌唱。最后冻得声带受了伤,最严重时甚至发不出声来。一个歌唱演员,不能用自己的歌声来为战士服务时,该是什么心情?可是陈力行不顾这些,不能唱,就担当起后勤工作。

  姐姐为弟弟求准考证

  朝鲜停战,志愿军回国后,陈力行调到南京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现为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任合唱演员兼报幕员。1952年父亲陈蝶衣去了香港。弟弟陈燮阳在武进乡下,随年迈的祖父母生活并升入了初中。姐弟俩从小就感情很好,她知道弟弟对音乐的酷爱不亚于自己,而且她还隐隐感到弟弟有特殊的音乐天赋。她觉得有责任好好培养他。

  陈力行从自己菲薄的供给制津贴里,省下钱来,寄给祖父母和弟弟。每逢寒暑假,只要不出去演出,她便早早地给弟弟寄去路费,让他到团里来看排练和演出。每逢这些日子,弟弟总是躲在二道幕边,看得如醉如痴。陈力行也感到这是自己最幸福的时刻。

  1953年暑假,陈力行看到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招生启事,她想这是个难得机会,一定叫弟弟去试试。她让弟弟马上来南京,先做一些试前准备。

  乡下的初中哪有钢琴?陈力行就请团里的钢琴演奏员陈钢(后是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之一)帮她弟弟陈燮阳练耳,限于时间只练了六天,就去报名了。

  这天,陈燮阳穿着祖母缝制的白布圆领衫,背了把旧二胡,走进了附中的报名处。满怀希望的姐弟俩在报名处被卡住了。原来附中招生的对象是小学毕业生,而陈燮阳下学期应上初二了,条件不符合,不能收。这可把陈力行急坏了,再三请求,能否让试一试,因为弟弟音乐方面很有特长。

  也许是陈力行真诚的态度感动了报名处的同志,他们去请示了校长姜瑞芝(贺绿汀夫人),校长答应让陈燮阳去面试一下。当着校长的面,陈燮阳当场用他那把旧二胡拉了一曲《歌唱二郎山》,听得姜校长连连点头。接着又带到一间有钢琴的教室,几位老师对陈燮阳进行了音准、节奏、记忆等测试,陈燮阳都答得非常正确,连从未学过的和声,都能正确复述。老师们发现这个乡下来的土气的孩子乐感灵敏,音乐潜质非同寻常,商量以后破例发给了“特一号”准考证。经过文化测试,陈燮阳被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录取。由此他跨进了音乐殿堂的大门,成长为一位著名的艺术家。

  在弟弟读上音附中的这些年里,可苦了姐姐陈力行。她每个月只留下2元津贴买些牙膏、肥皂等日用品,余下的分做两份,一份寄乡下供养祖父母,一份供弟弟买些生活用品和音乐书籍,为了让弟弟能安心学习,很长一段时间她独自默默承担生活的艰难,不让弟弟知道她的窘境。直到部队改为薪给制后,才略松了口气。

  没有大学文凭的副教授

  由于父亲在香港的“海外关系”及声带损伤复发等原因,1959年陈力行转业到南京铁道医学院,从此离开了心爱的文艺岗位。

  在医学院团委、宣传部等新的岗位上,她总感到自己早年参加革命,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为憾。所以当有机会到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的时候,她毅然放下出生才四个多月的女儿,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书堆里。

  革命战士在什么岗位上,都会起到应有的作用。七十年代末,时任医学院宣传部副部长的陈力行,在院领导支持下,开创全国高校德育教育之先,建立了德育教研室,不少高校前来学习借鉴。1986年医学院将马列主义教研室和德育教育室合并,成立社会科学部,由陈力行主持工作。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陈力行和她的同事们,勇于探索,在医学和社会、人文科学之间,找到了切入点,在医学伦理、护理伦理、医学法学、医学哲学、医学美学等边缘科学,开展研究,并先后引入教育行列。他们出版了《医学伦理概论》、《实用护理伦理学》、《医学法学概论》等书。这些科学成果,填补了国内医学和医学教育上的某些空白。陈力行俨然成了教育的行家里手,成了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副教授。

  1986年,陈力行身体不适,经检查确诊为乳腺癌。手术出院后,她每天清晨骑自行车去锻炼,去医院放、化疗也骑自行车去。她坚信这样才能早日康复。半年后,果然她又出现在校园,回到了同事、同学中间。

  晚霞如火再登舞台

  陈力行离休后,参加了省军区第一干休所老战士艺术团。高超的艺术修养,丰富的阅历和行政管理的经验,让老同志们十分敬重她。年过六旬的她在老同志间如鱼得水,大家一致要求她当副团长。

  在离开舞台30余年后,她又开始了音乐、艺术人生。组织排练,教唱歌曲,参加演出,她忙得不亦乐乎,已经忘记了年龄和曾是癌症病人。

  她的独唱曲目,依然富有感染力,赢得的掌声不减当年。遗憾的是每次排练和演唱之后,那受过伤的声带,往往会充血,咽部红肿,有时除了沙哑还会失声。但每当恢复之后,她便一次又一次地再上舞台。

  2005年4月,陈力行来上海,与当年九兵团文工团部分同志相聚。分离了50余年的老同志重逢,分外亲切,大家一致赞扬陈力行奋发进取的革命精神。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