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新闻中心

分享
新闻中心

我的家乡—— 苏中小延安

大江南北 2023-01-28 09:30:19

  1934年6月,我出生在水乡古镇西安丰。童年生活在西安丰镇,为躲鬼子,全家迁住附近的田园村庄“小招西”。后来随家人到上海,至今已七十余年。我已年过八旬,总想回故乡看看。

  西安丰镇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地处江苏扬州、盐城、淮安三市的交界处,东临射阳湖,北倚绿草荡。千顷湖荡,十里荷香,鱼肥蟹壮。境内河网交错,沟渠纵横,水陆交通都很方便。西安丰是革命老区。西安丰人为抗日战争,为保障新四军的给养,充实壮大子弟兵作出过多方面的贡献。

  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

  2015年元旦,儿子开车,沿着高速公路,经过高邮、宝应,方便快捷地进入了西安丰镇的兴安路。远远就看到一座标志性建筑。这是由彭冲同志题写馆名的“苏中革命历史纪念馆”。我们下车走进参观。眼前是一座红色琉璃瓦、大立柱、双飞檐的建筑,既古色古香,又富有现代气息。这个以纪念馆为主体的红枫园,占地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园中央是池塘。池塘西侧是一座红柱绿瓦的六角亭——“裕亭”,表达老区人民对粟裕将军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和思念。池塘东侧有一座雕塑——“丰碑”,高4.3米,寓意1943年宝应县委、县政府在西安丰成立。走过“丰碑”是一条长廊,长廊与裕亭之间是弯曲的小道。漫步在小道上,可看到架设在高台上的62式轻型坦克和54式122毫米的榴弹炮。这两件战功显赫的宝贝都是由南京军区赠送给纪念馆的实物。文物和资料介绍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粟裕、陈丕显、叶飞、彭冲、钟期光、季方、管文蔚、夏征农等在苏中地区开办苏中公学,印制抗战币钞,打击土匪,宣传团结抗日,壮大抗日武装等革命活动和战斗业绩。把这一个重量级的纪念馆建在西安丰镇,也足以见证西安丰在苏中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回望“苏中小延安”

  1942年,常熟有36位新四军伤病员来西安丰疗伤。在疗伤的同时,他们宣传动员,发展驻地周围的积极分子参加新四军,壮大抗日队伍,后来成为新四军6师18旅52团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凭借射阳湖独特的湖荡天险,以芦苇作掩护,组建了新四军淮宝支队,在陈毅、粟裕、陈丕显、彭冲等领导下,纵横驰骋,与敌人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取得了赫赫战果。西安丰、固晋、小招西等地是他们活动的重要据点。1943年5月,中共宝应县委、县政府在此诞生。苏中党校、苏中公学、苏中报社、江淮印钞厂也迁入西安丰镇境内。1944年初,车桥战役胜利后,新四军1师师部、苏中军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及20多个相关单位,先后从东台三仓河地区迁来西安丰、固晋一带办公,西安丰成了苏中地区的“首府”。西安丰的地理位置,又处于淮北、淮南、苏中、苏北根据地的交汇处,沟通了江苏省的四大根据地。苏中地区的广大青年,纷纷投奔西安丰,投身革命洪流。红色根据地的西安丰成了“苏中小延安”。

  培养抗战救国人才的苏中公学

  1944年初,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苏中抗日根据地,苏中区党委和苏中军区决定,依照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模式,在苏中创办一所新型的抗日军政大学——苏中公学。以延安抗大的校训、校歌、校风为苏中公学的校训、校歌、校风,因陋就简地开展教学工作。2月10日,在原抗大第九分校的基础上,创建了苏中公学。由新四军1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兼任校长,苏中行政公署主任管文蔚兼任副校长、校委会书记,夏征农任教育长(后为校长)。公学设政治、军事、文化等系。学生按班、排、连编制。学校主要培养区级以上干部,每期学习6个月。苏中公学先后办了5期,组建过44个学员队。其中知识青年23个队,部队及地方干部各7个队,解放过来的伪军官6个队,日本、朝鲜反战同盟1个队。共培养、输送干部4000多名。学员们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我那时是招西村一个儿童团员,看到苏中公学的学员们没有课堂、桌椅,在打谷场上席地而坐,学习、讨论、唱抗日歌曲。

  苏中公学虽然学习条件简陋,但学校的干部教师和学员们的精神追求是高标准的,因而培训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抗日军政干部,圆满地完成了历史使命。至1946年5月10日,苏中公学与雪枫大学、苏浙军区随营学校合并,组成华中雪枫大学。

  印钞厂·苏中报·出版社

  1941年春,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掠夺,新四军各师根据地分别建立了自己的银行和印钞厂。江淮印钞厂建立后,因不断变迁,虽制版不少,但未能印刷发行。1944年3月,江淮印钞厂迁来宝应县的水泗林上庄。该庄四面环水,周围数十公里是芦荡和藕塘。河道中水草丛生,一般大船不能通行。为防止敌人的汽艇袭扰,又在主要河道中打有暗桩,制造了阻止汽艇通行的屏障,当时被称为“华中水寨”。印钞厂在这里印制了5角券、1元券、5元券、10元券、20元券。新抗币在解放区的发行流通,粉碎了敌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和掠夺。中共七大以后,江淮印钞厂迁入西安丰的新舍庄。不久更名为华中印钞厂,着手华中币的制版和印刷。

  为了宣传共产党、新四军的抗日主张,动员根据地和游击区的老百姓组织起来,抗击日伪的“扫荡”“清乡”,积极支援新四军抗战,苏中地区的军政领导机关决定创办《苏中报》。1943年12月2日《苏中报》在射阳创刊发行。车桥战役胜利后,报社迁来安丰镇朱郭村大新舍。从创刊到1945年10月1日停刊,先后在射阳、西安丰共印发《苏中报》270期,为鼓舞抗日士气,加强根据地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印制《苏中报》的苏中印刷厂,驻在冲林村东头的一个古庙里。印刷厂有一个出版部,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于1945年7月编辑出版了第一批《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这是全国较早出版的《毛泽东选集》。

  “前线剧团”在西安丰镇初建
  1944年初,翻译家萧三将苏联的三幕五场大型话剧《前线》剧本译成了中文,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高度重视,当即发往各根据地,并指定为各级干部整风学习的材料。到了5月,正值苏中公学整风学习的关键时刻,一至六队学员又将学习结业,夏征农教育长发现学员中有不少文艺人才,有的是话剧演员,有的是业余戏剧爱好者,经过筛选,从公学学员中和连队中挑选了近80名文艺人才,组建了“前线剧团”,排演大型话剧《前线》。夏征农写信给苏中区党委副书记陈丕显,请求解决剧团的经费等问题。陈丕显派郑明同志到苏北行署借款,购买了布匹、服装、化妆用品,解决了道具等问题。执行导演邵钟到处搜集资料,向内行请教。吴镇、昌进等学员队的领导人也经常光顾排练地,出谋献策。依靠集体智慧,《前线》话剧站立了起来。1944年10月5日,在苏中公学校部,金吾村大操场的土台上,进行了公演前的彩排,得到了领导和观众们的认可。11月7日,全校召开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大会暨一至六队学员毕业典礼。话剧《前线》在宝应芦荡中公演。附近各地纷纷邀请剧团前去演出。11月13日,《前线》应邀到3师师部和苏北行署驻地益林镇演出,当地的党政军干部和附近的老百姓都赶来看戏。黄克诚师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前线》在苏中地区共演出5场,累计观众6000余人。这个临时组建的剧团,后来与新四军1师文工团合并,成立了“前线剧团”。解放后,为继承前线剧团的优良传统,华东军区直属文艺团体,先后成立了“前线话剧团”“前线歌剧团”“前线歌舞团”。后来南京军区政治部将“前线歌舞团”“前线话剧团”合并为“前线文工团”。剧团无论是新建、重组、合并,但“前线”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几十年来,“前线”先后排演了话剧《东进序曲》《霓虹灯下的哨兵》《虎踞钟山》,歌曲《茉莉花》《走进新时代》,舞蹈《丰收歌》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艺术精品。涌现了何士德、沈亚威、沈西蒙、张泽易、何仿、印青、陶慧敏、侯勇等著名艺术家。

  写到这里,我感到无比自豪,因为我的家乡——苏中小延安创造了辉煌的革命历史。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