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体育频道

分享
体育频道

弃本土少帅选欧洲老帅 全新男篮首秀暴露一堆问题

周到上海 2023-02-24 10:35:02

  虽然已经提前拿到了今年男篮世界杯的入场券,但昨晚中国男篮在香港的倒数第二场世预赛比赛还是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因为这是新上任的塞尔维亚名帅乔尔杰维奇带领中国男篮的首秀。这支中国男篮肩负着的是今年男篮世界杯和明年巴黎奥运会重任。

  在经过了20多天的首次集训之后,国际篮坛唯一一位分别以球员和主教练的身份同时获得过奥运会、世锦赛、欧锦赛奖牌的世界级名帅,到底给中国男篮带来哪些积极的变化。

  尽管乔尔杰维奇迎来这份新工作的开门红,中国男篮以71:59战胜哈萨克斯坦队,不过比赛的过程和内容却并不能令人满意。

  其实2021年和2022年,中国男篮克服了疫情带来的种种困难,能够提前从世预赛亚洲区出线,80后的42岁本土少帅杜峰功不可没。

  但是去年底中国篮协还是做出了决定,请来无论是带领国家队还是俱乐部队都有着出色履历的乔尔杰维奇,希望能够在世界杯和奥运会上再有所突破。

  今年56岁的乔尔科维奇,球员时代就获得过奥运会银牌、世锦赛冠军和欧锦赛冠军。退役后先后执教过意大利米兰、希腊帕纳辛纳科斯、德国拜仁慕尼黑、土耳其费内巴切等欧洲顶级俱乐部;出任塞尔维亚国家队主教练期间,他获得过2016年里约奥运会、2014年男篮世界杯和2017年欧锦赛,这三项世界大赛的亚军。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当球员的时候在NBA波特兰开拓者短暂效力打了8场比赛之外,乔尔杰维奇的球员和教练生涯都是在欧洲度过的。

  而这次中国男篮集训备战世预赛之后,球员们谈到新帅时说的最多的就是“欧洲篮球风格”。

  “我们之前训练打下的基础,可能在现代国际篮球的趋势下不大适用。”中锋周琦表示,“欧洲的教练非常看重团队默契,这是他要求的一个重要环节。”

  后卫赵继伟说道:“他是一位欧洲教练,会有很多欧式的传导球,我们打起了和以前不一样的篮球。就像换了一种环境,可能大家一开始还不适应。但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大家正在往好的方向进步。”

  “欧洲篮球水平比较高,所以我们还得尽快学习他的理念。”老将郭艾伦也是这么评价乔尔杰维奇的。

  乔尔杰维奇带来的“欧洲篮球风格”还体现在新一届中国男篮的球员选择上。高大型球员得到了青睐,包括更需要灵活和技巧的后卫位置上。

  比如这场比赛中,从没有过国家队经验的19岁小将崔永熙首秀就直接进入了先发阵容,身高接近2米的他打的位置就是后卫。

  将前任杜峰“三后卫”组合变成“三前锋”配置,用大“四大一小”的身高优势来冲击对手,这就是乔尔杰维奇期望能够打出来的“欧洲篮球风格”。

  不过,这样的人员搭配和战术安排并没有在本场比赛中看到更多的亮点,反而是暴露出了一堆的问题。

  算上打锋卫摇摆人的崔永熙,首发的“三前锋”全场比赛加起来16次出手仅仅命中2球,两分球6投1中,三分球10投1中。乔尔杰维奇想要的“高度”完全没有转化为“得分”,这还只是面对亚洲二三流球队。

  还有一个奇葩的数据是,中国队所有出场的4名正牌后卫赵继伟、郭艾伦、胡明轩和赵睿全场比赛合计只有1次助攻,锋卫摇摆人的崔永熙则有2次助攻。全队得了71分,但整个后卫线一共才贡献了3次助攻。

  球员们需要时间来熟悉新教练的战术打法是原因之一;但另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和用人上太注重身高,忽略了后卫球员应有的灵动有关。

  当然,乔尔科维奇的“欧洲篮球风格”还是有积极一面。中国队的防守强度和压迫性明显提升,这也是为什么上半场只让对手得了22分,球队可以有21分领先优势的原因。

  不过随着体能下降,中国队在下半场的防守强度和注意力也随之下降。再加上进攻并不顺畅,中国队一度被对手将分差缩小到了个位数,整个下半场输给了对手9分。

  其实在两队这次世预赛第一次交锋时,杜峰当时率领受疫情影响、人员严重短缺的中国队,在客场也是以12分的优势取胜。

  一场比赛并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但乔尔科维奇必须要将自己的“欧洲篮球风格”和中国男篮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在欧洲尤其是东欧,有着太多基本功扎实的高大球员,乔尔杰维奇不能将这样的固定思维带到中国男篮这里。毕竟在姚明和刘玉栋那个年代之后,中投和远投能力差一直困扰着中国男篮,这个基本功的问题不是乔尔杰维奇仅仅靠着国家队集训就能够解决的。

  球员们要适应新帅,教练也需要适应球员。全新的中国男篮能够有多少提升空间,就看乔尔杰维奇能不能更好地将“欧洲篮球风格”和中国球员的实际情况结合到一起。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