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热线 www.online.sh.cn

洋场风情

分享
海派文化

乔家路,上海老城厢一条有故事的路

东方网 2019-03-21 09:46:47

  药局弄与消失的药王庙

  与乔家路连接的药局弄,顾名思义与“药”有关系。它看似一条普通的弄堂,其实隐藏着不少故事。

  药局弄95弄1-2号,是药王庙(也称神农殿)遗址。自古以来,人们对悬壶济世的著名药师都崇敬有加,不仅在他们生前尊重,他们离世后还被奉为神。因神农氏即炎帝既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尝百草疗疾病第一人,所以这里就专门祭供他。药王庙在清代嘉庆初年落成,房屋宽敞:前有戏台,中建大殿,后辟议事堂。嘉庆二十年(1815年),在进行重修时,形成条规:每年春秋,官府都要在此张罗施诊给药,援助缺医少药的贫民,从而有了“赐药局”之说,药局弄大概也由此得名。

  20世纪50年代,药王庙成为小学校舍;1975年,该小学撤并,药王庙被拆除后改建新工房。如今,只有当地高龄老人才知道从前的药王庙了。

  清代上海道台衙门轶事

  乔家路连接的巡道街,因从前坐落于此的分巡苏松太兵备道道署即上海道台衙门而得名。

  上海道乃介于松江府、江苏省之间的机构。1843年11月,上海开埠,由上海道台兼管“夷务”(后下设洋务局、会丈局处理外事),如上海道台宫慕久曾在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初一(1845年11月29日),以告示公布与巴富尔(首任英国驻沪领事)“依约商妥”的《上海租地章程》23条,划定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庄(今北京东路)以南、东起黄浦江的一片土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作为建筑房屋和居住之用。那时,外国人向中国人租赁土地而由中国官厅所发给的一种契纸,原名为“出租地契”,因最初由江南海关分巡苏松太兵备道道署盖印发给,所以俗名就简称为“道契”。上海道台虽是正四品,却属重要官员,不少人曾升为正三品按察使或从二品布政使,也有担任巡抚者,如现代作家邵洵美的祖父邵友濂,在晚清担任上海道台,后做过湖南巡抚。

  清代上海道台衙门遗址

  辛亥革命时,上海道台衙门被革命党人攻占,起义军发现末任道台刘燕翼和所有官员均已逃之夭夭,便找来煤油点火焚大堂。一时火光冲天,借着风势,仅半个钟头,道台衙门就被烧得只剩一堆废墟。它的遗址今为金坛路35弄集贤邨。

  “宜稼堂”与“上海船王”

  乔家路77号,为清代“上海船王”郁泰峰故居“宜稼堂”旧址。

  郁泰峰立志以文化、经济振兴家乡,他继父兄接手经营郁森盛沙船号后,拥有沙船近200艘,致力于开辟南北航运,发展海外贸易。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是上海沙船业之鼎盛期,辛元欧的《上海沙船》说:“当时有史可查的沙船商号有30余家,其中最有名的有王永盛(桐树)、郁森盛(泰峰)、沈义生(晚香)……1855年,郁家还捐款数十万修建上海城墙,可见其资本的雄厚。”郁家陆续设钱庄、商号、典当行等百余家,许多企业分布于上海县城,遂有“郁半城”之称。郁泰峰也热心于公益,常为做善事不遗余力,咸丰皇帝曾钦赐“从二品顶戴”。

  道光五年(1825年),郁泰峰购得原乔氏“宜园”,更名“借园”,在此兴建“宜稼堂”。此系两层楼房,结构为砖墙立柱、抬梁式构架、榫卯结合。平面呈四合院状,共四埭三进,每埭五开间,正屋前有东、西厢房。每进的前后设门楼和天井,正屋和厢房之间设小天井,俗称“三进九庭心”。沿乔家浜还设统阳台,夜间点亮灯笼,用于河道照明。在楼东侧,另造双开间东厅,前排为戏台,中隔天井,北屋为花厅,屋后为假山,再后为船厅。西侧设长廊避弄,其南端为轿厅,北端为厨房。整座宅第在设计方面可谓匠心独具,崇古而又趋时,朴实中显豪华。

  “宜稼堂”旧址

  “宜稼堂”虽经历晚清战火损坏和长期风雨侵蚀,但旧址基本保持了完整的江南宅院风貌。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